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0749  210757  210763  210767  210773  210775  210779  210785  210787  210793  210799  210803  210805  210809  210815  210817  210823  210827  210829  210833  210835  210839  210841  210843  210844  210845  210847  210848  210849  210851  210853  210857  210859  210863  210865  210869  210875  210877  210883  210887  210889  210893  210899  210905  210907  210913  210917  210919  210925  210929  210935  210943  447348 

23.(10海南卷)(10分)

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试题详情

11.(10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碳循环

 (10广东卷) 26.(16分)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咋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试题详情

2.(10广州卷)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分析。

[解题思路]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 “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A

试题详情

24.(10分)

(1)0.5(1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 0.2 0.4 会(每空1分,共4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0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

[解题思路]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试题详情

24.(10天津卷)(10分)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试题详情

5.(10天津卷)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D

思路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试题详情

6、(10安徽理综)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成为丰富度。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所以C选项正确。

试题详情

31.(10新课标)(8分)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010山东高考理综)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命题立意]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解题思路]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试题详情

31.(10重庆卷)II.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

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                  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                    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                       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类似。

    解析:(1)组1中,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培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前面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 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一来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

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了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中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由于是种间关系是两种生物,应是两条曲线B和F。

分析;此题考查了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的知识,同时又是一个曲线识图题,三种生物数量不多但对应三种不同环境,这样分析起来就比较复杂和因难了,如对于这六条曲线分析不清楚,此题就不能正确解答。解此题的关键就是要读好题,审清题,抓条件,找关键,求对应,进类推。此题属理解、应用类,为难题。

试题详情

4.(10全国卷2)已知某环境条件下某种动物的AA和Aa个体全部存活,aa个体在出生前会全部死亡,现该动物的一个大群体,只有AA、Aa两种基因型,其比例为1:2.假设每对亲本只交配一次且成功受孕,均为单胎。在上述环境条件下,理论上该群体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和Aa的比例是

A.1:1        B.  1:2        C.  2:1        D.  3:1

选择A

解析:用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即:(p+q)2=p2+2pq+q2=1来计算:由题意可知: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AA:  1/3和Aa:2/3

所以:A(p)的基因频率为1/3+1/2×2/3=2/3

    a(q)的基因频率为1/2×2/3=1/3

故:子一代中AA的个体为(p2)=2/3×2/3=4/9

       Aa的个体为(2pq)=2×2/3×1/3=4/9

即AA:Aa =4/9: 4/9=1:1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