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2008年北京理综,30)(12分)北京地区青蛙的生殖季节是4~6月,在一年中的其他一些月份,要促进卵的成熟和排放,可用人工方法,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表中列出了某些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体个数。
月份 |
9~12 |
1-2 |
3 |
4 |
垂体个数 |
5 |
4 |
3 |
2 |
请回答问题:
(1)表中显示,越接近生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从蛙卵的发育程度看,其原因是 。
(2)雌蛙垂体悬浮液中含有的 可作用于卵巢,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
(3)如果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适量雄蛙垂体悬浮液,实验结果是
。原因是 。
(4)蛙卵受精后发育成蝌蚪,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 激素,将促进蝌蚪发育为蛙。在蛙体内,该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垂体合成和分泌的 调控。
[命题意图]考查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知识及获取表格信息的能力。
[解析](1)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分析可以直接得出,由于蛙卵逐渐发育成熟,因此越接近生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2)蛙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可以作用于卵巢, 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3)因为雄蛙垂体也能合成和分泌促进腺激素,在雄蛙垂体悬浮液中含有促进腺激素,可以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4)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幼小动物的个体发育,,因此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将促进蝌蚪发育为蛙。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明,受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调控。
[答案]
(1)蛙卵逐渐发育成熟
(2)促进腺激素
(3)雄蛙垂体悬浮液可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 雄蛙垂体也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4)甲状腺 促甲状腺激素
7.(2006年重庆,)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分 |
反应 |
|||
破坏前 |
破坏后 |
|||
左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分可能是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人神经
C.传人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命题意图]
[解析] 破坏前,分别刺激左右后肢,左右后肢都会发生收缩。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后,刺激左后肢则左右后肢都不收缩,说明被破坏的部分为感受器或/和传人神经;刺激右后肢,左后肢不收缩,右后肢收缩,说明被破坏的部分为传出神经或/和效应器。根据提供答案的组合,可以确定为C。
提示:最好的方法是结合反射弧直观地分析。然后用试误法(即排除法)逐项排除。
具体可以这样来分析:若破坏的仅仅是左后肢的感受器(或传人神经或感受器和传人神经),则当刺激右后肢时,左右后肢应该都会收缩,这与题目给定的条件不符合,即假设错误。A、B项被排除。若破坏的仅仅是左后肢的效应器(或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则当刺激左后肢时,左后肢不收缩而右后肢应会收缩,这与题目给定的条件也不符合,即假设错误,D项被排除。
[答案] C
6.(2003全国理综)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一个背根和一个腹根,见图)。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已知背根含有传入神经,腹根含有传出神经,背根和腹根合成脊神经。
请根据上述提供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自选)设计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以分别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解析]
明确实验目的: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实验原理:反射弧的功能。在反射弧中,感受器产生的兴奋经传入神经把兴奋从外周传向神经中枢,然后经传出神经传到效应器发生反应。
实验变量:电刺激(相当于神经兴奋)的有无
反应变量:蛙后肢的运动反应情况
无关变量的控制:未做要求,但由于是在同一实验材料中进行(单组实验法),因此,对无关变量就起到了平衡和消除的作用。
关于对实验变量的理解:
电刺激的有无是决定实验操作方法的关键。可以想象,如果不对背/腹根作任何方式的处理,那么,只要有(适当)的电刺激,就必然会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那么,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处理背/腹根,才能做到对实验变量的控制,进而达到验证实验目的的作用呢?
另外,从已知条件“分别电刺激每对脊神经根的背根与腹根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运动反应。”中,还可推测电流传递的方向,只能从“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而不能从“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感受器”。神经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传递。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下述方法达到对实验变量的操纵:分别在背/腹根中央处剪断(或用药物麻醉),即把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切断。(提示:分别处理)
脊神经根的背根中央处剪断,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兴奋经中枢和传出神经仍能传导到效应器,使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传入神经已被切断不能达到效应器,不发生反应,即蛙的后肢不运动,证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若在脊神经根的腹根中央处剪断,也就是将饭射弧中的传出神经切断: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因为腹根是由传出神经组成,不可能将兴奋传到效应器,因为反射弧已被切断,更不可能传到感受器,因为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传出神经可以将兴奋传到效应器发生反应,使蛙的后肢运动。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讨论:
(1)步骤1和步骤2能否颠倒顺序?
不能。我们主要依靠从蛙后肢的反应情况来判断背根的功能。若先做步骤2,则只能验证目的中的一个(腹根具有传出功能);要验证另一目的,就需要额外用到另一只实验材料,违背了题干所做的要求。另外,依据实验的简略性原则和关于反射、反射弧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做出正确判断。
(2)能否从合并的脊神经处切断?
不能。脊神经是混合神经,易造成混乱,违背单一变量原则。
[答案]
实验步骤:
步骤1:在背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物阻断),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步骤2:在腹根中央处剪断(或用麻醉药物阻断),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观察蛙后肢是否发生运动反应。
预期结果:
电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电刺激背根外周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
电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不发生反应;电刺激腹根外周段,蛙后肢发生运动反应,说明腹根具有传出功能。
5.(2004上海35)反射是在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应答。有人做了脊蛙反射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前须将蛙头部剪去,其目的是___________。
(2)将浸有0.5%硫酸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右后肢下端的皮肤上,可看到___ ___现象。
(3)若破坏蛙的脊髓,再重复上述(2)中的操作,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
(4)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由一个神经元经___________传到下一个神经元。
[答案](1)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 (2)右后肢(或双腿后肢)收缩 (3)上述现象不出现(后肢不收缩)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反射就不能完成 (4)突触
4.(多选题)在下列有关蛙胚胎发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卵裂是指受精卵的分裂
B.第三次卵裂之后,胚胎细胞的大小开始出现差别
C.原肠腔的出现一定在囊胚形成之后
D.蛙的器官和系统一定在三胚层分化之后才能形成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认识层次基本是属于识记层次的。
[解析] 卵裂是特指受精卵的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未经生长就接着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越来越小,故造项A是正确的。第一和第二次卵裂的分裂面都是沿着卵轴进行的,但两个分裂面之间互相垂直,第三次分裂的分裂面与卵轴垂直,与第一、第二次分裂的面也垂直,但偏向动物极,故经第三次分裂产生的8个细胞,靠近动物极的4个细胞小,靠近植物极的4个细胞大,所以B选项也是对的。从第三次分裂形成8个细胞后,动物极的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分裂慢,所以动物极细胞数量多体积小,在内部出现一个空的腔称为囊胚腔,此时的胚称为囊胚,囊胚继续发育,动物半球细胞下包,植物半球细胞内陷,开始形成原肠腔,同时开始分化出3个胚层,所以原肠胚的形成一定在囊胚期之后,选项C是正确的3个胚层的形成是器官、系统形成的基础,所以D选项也是正确的。
[答案] A B C D
3.(2005上海)蝌蚪变态成青蛙时,尾部消失的机制是
A.青蛙个体大,尾部相对小 B.青蛙上岸后,尾部组织脱水缩小
C.尾部功能被四肢代替 D.尾部细胞产生水解酶,细胞自溶
[命题意图] 考查蛙的胚后发育。
[解析] 青蛙的胚后发育须过变态发育,依靠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尾部逐渐消失。
[答案] D
2.(2004·江苏)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害虫 → 蛙 → 蛇
水稻
鼠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命题意图] 本题属于分析应用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的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析] 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食物网中。如果某一生物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他生物的变化。大量捕捉蛙,影响水稻→害虫→蛙→蛇食物链的稳定,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故A错。大量捕捉蛙,害虫的天敌减少,害虫量大大增加,故B正确。蛇由于通过蛙获得事物减少,会通过捕食鼠来维持,则蛇的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鼠的数量会减少,故C、D错。
[答案] B
1.(2004·上海)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成了物质循环 B.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命题意图] 属于理解分析题。考查对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功能的理解,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解析] 蛇捕食青蛙;从生态系统食物链角度看,反映的是食物链中两个营养环节间的物质转移和能量流动,并没有完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选项D是正确的;从生物间相互关系看,反映的是青蛙与其天敌间的捕食与被捕食,二者之间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固定关系,不存在是否适应环境的说法,选项C是错误的;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看,蛇与青蛙间的自然捕食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衡的关系,自然情况下,不会导致其中一方的灭绝,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也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案] D
18.(09海南卷,2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䬫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请回答:
(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 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和_____。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的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 答案 (1)植物与甲昆虫的天敌;植物与乙昆虫
17.(09广东卷,32)为加强水体治理,珠江流域某城市构建了较大面积的人工湿地。
(1)当污染物随水流进入该湿地时,湿地水体中碳元素的迁移和转化途径如下图。请用箭头和文字补充虚线框中的碳转化途径。
(2)一段时间后,湿地中出现了轮虫等浮游动物,可控制绿藻等浮游植物的增殖;管理员还放养了一些鱼和鸭,为城市增添自然气息。请写出可能存在食物链(两条)。
(3)如果含有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该系统,请根据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出可能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 (1)
|
|
|
|
|
|
|
|
(2)绿藻-轮虫-鱼 黑藻-鱼-鸭
(3)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无法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功能的基础知识,由图可知,可溶性有机碳可作为好氧细菌碳源,被好氧细菌分解利用,好氧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作为黑藻绿藻等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又是其呼吸作用的产物,这样,在细菌、植物,无机环境之间形成了稳定的物质循环。根据第二小题的题干,梳理出两条食物链,重金属盐在食物链中有富集现象,对高营养级的人危害很大,而且难于降解,易发生二次污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