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这种酶相同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C.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例1(09浙江卷)5.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有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C
解析: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C不正确。
例2(09辽宁、宁夏卷):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温度过高,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错误。
例3(09 江苏卷)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试验刚开始注射器中乙组有氧气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甲组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少。总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呈曲线C所示。
答案:C
例4(09江苏)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有
A.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B.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C.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引起的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干旱其光和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下降,所以A正确;图甲中光和速率下降时间在第2 天,图乙叶绿素含量下降在第4天,所以B正确;从图乙看出实验2-4天,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没有下降,所以C错误;实验2-4天,由于干旱叶片气孔关闭,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可能会引起的光合速率下降。
答案:ABD
例5(09天津)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 |
取样 |
处理 |
分组 |
培养液 |
供氧情况 |
|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
50 mL |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 |
甲 |
25 mL |
75 mL |
无氧 |
乙 |
25 mL |
75 mL |
遇氧 |
|||
50 mL |
未处理 |
丙 |
25 mL |
75 mL |
无氧 |
|
丁 |
25 mL |
75 mL |
通氧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甲组、乙组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故D正确。
例6(09上海):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的ATP都需要O2
B.只要提供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
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产生ATP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在叶绿体中光反应可以产生ATP,但是不需要O2,在线粒体中通过消耗O2可以产生CO2和ATP,但是细胞呼吸除了需要O2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适宜,另外叶绿体碳反应中所需ATP不需要线粒体提供;无光条件下叶绿体不能产生ATP。
例7(09全国卷Ⅱ):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的表格中)。
|
蔗糖溶液 |
淀粉溶液 |
蔗糖酶溶液 |
唾液淀粉酶溶液 |
甲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3)结果预测:
(4)结论: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浅,其原因是 。
答案:
(1)
|
蔗糖溶液 |
淀粉溶液 |
蔗糖酶溶液 |
唾液淀粉酶溶液 |
甲 |
+ |
- |
+ |
- |
乙 |
- |
+ |
- |
+ |
丙 |
+ |
- |
- |
+ |
丁 |
- |
+ |
+ |
- |
(2)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水浴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4)酶的催化作用有专一性
(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该题是要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例8(09广东卷)31.(8分)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例9(09安徽卷)29.(15分)
Ⅰ.(3分)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
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
量)的水。在25℃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
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 ,
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 。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 。
答案:
Ⅰ.(1)有氧呼吸 快 先递增后递减
(2)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解析:
Ⅰ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消耗氧气的速率,所以A种子比B种子呼吸速率快。因为每消耗1 mol氧气,就产生1mol CO2,所以从图可以看出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递增后递减。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例10(09四川卷)30.(22分)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Ⅱ.夏季晴朗无云的某天,某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
(2)在12:00左右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此时叶片气孔处于关闭状态的数量增多。请比较图中B、C两个点对应的时刻, 时刻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相对较高, 时刻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大。
(3)研究发现,在其他环境因子相对稳定时,植物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皑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请据此推测图中C、D两个点对应的时刻中, 时刻根系部位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
|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
||||
5×10-5 |
5×10-4 |
5×10-3 |
|||
叶片中X的浓度/mol·g-1(鲜重) |
2.47 |
2.97 |
9.28 |
||
叶片中的气孔导度/mol·m-2·a-1 |
0.54 |
0.43 |
0.27 |
①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正。
②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蒸腾作用强度。
答案:
Ⅱ(10分)
(1)19∶30(或E点
(2)B点(或10∶00) C点(或12∶00)
(3)C点(或12∶00)
(4)①a.样本量太小。应“取叶片若干,等分为三组”。
b.缺乏空白对照。增加1组,将叶片的叶柄下浸在不含X的培养液中。
②降低
解析: 第(1)题中,虽然D-E段的CO2的吸收速率下降的现象,但光合作用是仍然在进行的,所以到E点积累的有机物是最多的;第(2)题中C是时刻气孔关闭,所以C时刻的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较B时刻低,且由于气孔关闭,CO2的吸收少,CO2固定减弱,所以C5会增加,所以C时刻C5较B时刻高;第(3)题中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缺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所以在C时刻,气孔关闭,土壤是处于缺水的状态,因而土壤液由于缺水浓度比较高;第(4)题通过题目背景设置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讨X与气孔的开闭的关系,关键抓住实验设计中的几个重要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组设置原则
(四)细胞呼吸及类型判断
1.细胞呼吸的过程
呼吸方式 |
需氧呼吸 |
厌氧呼吸 |
|
不 同 点 |
场所 |
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和内膜 |
细胞溶胶 |
条件 |
氧气、多种酶 |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
|
反应过程 |
|
第一阶段:同需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被氢还原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
|
物质变化 |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CO2和H2O |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等 |
|
能量变化 |
释放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小部分形成ATP(30molATP) |
释放少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小部分形成ATP(2molATP) |
|
反应式 |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
2.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1)根据物质判断:(底物为葡萄糖时)
①有水生成,一定存在需氧呼吸;
②有氧气消耗,一定存在需氧呼吸;
③无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厌氧呼吸;
④不消耗O2,但有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乙醇的厌氧呼吸;
⑤消耗O2=CO2释放,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
⑥CO2释放﹥消耗O2,细胞既有需氧呼吸,又有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2)根据曲线判断:
①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厌氧呼吸;
②氧气消耗曲线与CO2生成曲线重合以后,只进行 只进行需氧呼吸;
③氧气消耗曲线与CO2生成曲线重合之前,只进行 既进行需氧呼吸又有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④阴影部分表示各种氧浓度下厌氧呼吸释放的 CO2相对值。
⑤果蔬保存的最佳氧气浓度:CO2释放量最少的氧浓度。
(3)根据实验判断:
下图个实验装置是探究细胞呼吸类型的常用实验装置
①两个装置的作用:装置一中CO2被吸收,所以液滴移动测定了需氧呼吸的耗氧量;装置二中液滴移动测定了呼吸放出CO2量与消耗O2量的差值,即厌氧呼吸强度。
②实验材料选择发芽种子或植株均可,后者装置需要置于黑暗处。
③若装置一液滴左移,装置二液滴不移,则只进行需氧呼吸;
若装置一液滴左移,装置二液滴右移,则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若装置一液滴不移,装置二液滴右移,则只进行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四)光合作用及影响因素
1.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1)光合色素
分布: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
作用: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具有吸收和转换光能的作用。
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提取液:乙醇
分离液:层析液
(2)光合作用过程
总过程 |
A-光反应,B-碳反应;C-H2O,D-O2;E-ATP, F-ADP+Pi;G-NADPH,H-NADP+;I-CO2,J-糖类等 |
|||||||||||
阶段名称 |
光反应 |
碳反应 |
||||||||||
场 所 |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
|
||||||||||
物质变化 |
|
|
||||||||||
能量变化 |
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
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
||||||||||
重要条件 |
光、色素、酶等 |
CO2、酶等 |
||||||||||
联 系 |
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ATP和NADPH,是碳反应的基础; 碳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限制光反应。 |
|||||||||||
总反应式 |
|
2.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1)光照强度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制约ATP和NADPH的产生,进而制约碳反应。
②曲线及含义:
O点:代表该植物相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
P点:代表光补偿点,在该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注意此时整个植物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而在每个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Q点:代表光饱和点,在大于该点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速率受温度、CO2浓度等制约不再增大。
Ⅰ值:净光合速率
Ⅱ值:总光合速率
曲线含义: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速率增大,超过一定的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③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气体交换:
右图中a、c、f表示氧气,b、d、e表示二氧化碳。
曲线中各点与右图的气体交换对应关系为:
O点:e、f
P点:c、d
O-P:c、d、 e、f
超过P点:a、b、c、d
④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的移动
a适当升高温度:P点右移,Q点右移
b适当升高CO2浓度:P点左移,Q点右移
c减少镁元素供应:P点右移,Q点左移
d阳生植物换作阴生植物:P点左移,Q点左移
⑤应用
对阳生植物在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补红光的效果最好)。
(2)CO2浓度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制约C3酸的产生。
②曲线及含义:
a:CO2的补偿点
b:CO2的饱和点
曲线含义:在一定的CO2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达到某种CO2浓度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③应用:大田中注意通风;温室中施用有机肥
(3)温度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主要制约碳反应。
②曲线及含义:
光合作用是由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酶活性在低于A点温度时,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强,在高于A点的温度时,光合作用酶活性下降,光合强度开始下降。A点为光合作用所需酶的最适温度。
③应用:晴天时,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夜晚降低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阴天时,白天适当降低温度,夜晚降低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4)矿质元素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反应中色素(叶绿素)的合成或碳反应中酶的合成。
②举例:N、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Fe、Mn等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元素;K影响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参与叶绿体膜的构成。
(5)水
影响机理:缺水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从而阻碍CO2吸收,影响光合作用碳反应。
(6)多因素曲线分析
限制P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限制Q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限制R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限制S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等
(7)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分析
①以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纵坐标曲线
a、日出时间:C点(4点钟)
b、 D和H点含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 BC段较AB降低原因:温度降低,呼吸减弱
d、 CD段较BC降低原因: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
e、 FG段光合速率较低原因: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影响CO2吸收
f、 FG较EF中C3含量:低;C5含量:高
②以植物CO2吸收速率为纵坐标曲线
a、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ah
b、b和g点的含义: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c、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d、c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影响CO2吸收
e、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光照强度减弱
f、e点较c点C3含量:低;g点较f点C3含量:高
g、该图为晴朗夏季中的日变化曲线,推断冬季中该曲线最高点为:e点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自由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比较: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胞吞、胞吐时穿过的膜层数为0。
方式 |
自由扩散 |
易化扩散 |
主动转运 |
胞吞 |
胞吐 |
||||
方向 |
高浓度→低浓度 |
高浓度→低浓度 |
低浓度→高浓度 |
细胞外→细胞内 |
细胞内→细胞外 |
||||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
不需要 |
需要 |
需要 |
不需要 |
不需要 |
|
|||
是否消耗能量(ATP) |
不需要 |
不需要 |
需要 |
需要 |
需要 |
||||
举例 |
水、O2、CO2、甘油、乙醇、苯等 |
红细胞吸收 葡萄糖 |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
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等 |
||||
2、渗透作用:
(1)注意点:①渗透发生的条件中浓度差指代摩尔浓度差。
②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水分子有从细胞内到细胞外也有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前者速率小于后者所以总体结果表现为渗透吸水。
③渗透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一定相等,但是两侧分子的运动速率相平衡。
(2)动植物细胞渗透比较
项目 |
动物细胞 |
植物细胞 |
基本条件 |
有半透膜(细胞膜);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 |
有半透膜(原生质层);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 |
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
渗透吸水,胀破 |
渗透吸水,不胀破 |
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
渗透失水,皱缩 |
渗透失水,质壁分离 |
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
动态平衡,形态保持不变 |
动态平衡,形态保持不变 |
3、质壁分离和复原:
(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ATP的结构
(1) 结构: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腺苷
A - P - P - P
普通化学键 高能磷酸键
(2) 结构简式:A-P-P-P
2.ATP的合成与水解
|
ATP合成 |
ATP水解 |
反应式 |
ADP+Pi+能量→ATP |
ATP→ADP+Pi+能量 |
所需酶 |
ATP合成酶 |
ATP水解酶 |
反应场所 |
真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溶胶 原核:细胞溶胶 |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
能量来源 |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
ATP中高能磷酸键 |
能量去路 |
储存在ATP中高能磷酸键 |
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
(一)酶
1.酶的本质
来源 |
所有活细胞 |
合成场所 |
大多在核糖体 |
本质 |
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
合成原料 |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
作用 |
催化 |
作用部位 |
细胞内或细胞外 |
反应机理 |
①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酶变形→底物转化为产物并从酶上脱离→酶恢复原状 |
2.几种常见酶
|
分布或来源 |
作用 |
作用部位 |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
主要分布在微生物中(大多从原核生物提取) |
识别和切割DNA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 |
磷酸二酯键 |
DNA连接酶 |
原核生物和病毒 |
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 |
磷酸二酯键 |
解旋酶 |
各种生物 |
解开DNA双螺旋,水解氢键 |
氢键 |
DNA聚合酶 |
各种生物 |
催化以DNA链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DNA子链 |
磷酸二酯键 |
RNA聚合酶 |
各种生物 |
催化以DNA链为模板,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连接成为RNA链 |
磷酸二酯键 |
逆转录酶 |
逆转录病毒中 |
催化RNA链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DNA链 |
磷酸二酯键 |
3.酶的特性
(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体现酶的高效性;
(2)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体现酶的专一性,是生物体内各种复杂代谢反应有条不紊进行的保障。
(3)酶催化的反应一般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在温度过高、过高或过低PH的条件下酶空间结构破坏,导致酶失活;而在低温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未失活。
4.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1)专一性
思路1:不同底物+相同酶液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 检测 底物被分解
对照组:另一底物+与实验组相同酶液 检测 底物不被分解
思路2:相同底物+不同酶液
实验组:底物+相应物酶夜 检测 底物被分解
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种酶液 检测 底物不被分解
自变量:底物种类(或酶的种类)
(2)高效性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组:底物+生物催化剂(酶) 检测 底物分解速度
对照组:底物+无机催化剂 检测 底物分解速度
自变量:催化剂种类
|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步骤:
底物+T1(PH1)+酶液
底物+T2(PH2)+酶液
底物+T3(PH3)+酶液
┆ ┆ ┆
底物+tn(PHn)+酶液
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
实验的因变量是:底物分解的速度或存在的量
实验的无关变量:PH(温度)、底物的量、酶种类及数量、反应时间等。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促反应速率单因素曲线
2.酶浓度提高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平衡点
项目或知识点 |
2009年考试说明 |
2010年考试说明 |
|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要求提高 |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I |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II |
|
11. 答案:(每空1分,共7分)
(1)原核 复制
(2)T-DNA 土壤农杆菌
(3)相对没有分化的活的薄壁细胞团
(4)表型(蛋白质) 自交
10. 答案:(7分)(1)逆转录 (2)耐高温 B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4)噬菌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标记基因
(5)核酸(基因)的碱基序列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