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0989  210997  211003  211007  211013  211015  211019  211025  211027  211033  211039  211043  211045  211049  211055  211057  211063  211067  211069  211073  211075  211079  211081  211083  211084  211085  211087  211088  211089  211091  211093  211097  211099  211103  211105  211109  211115  211117  211123  211127  211129  211133  211139  211145  211147  211153  211157  211159  211165  211169  211175  211183  447348 

1.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RnaseP酶,是由20%蛋白质和80%RNA组成,如果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Mg2+的浓度,他们发现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这种酶相同的活性,这一结果表明

A.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

C.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D.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试题详情

例1(09浙江卷)5.对某动物细胞进行荧光标记实验,如下示意图所示,其基本过程:①用某种荧光材料标记该动物细胞,细胞表面出现荧光斑点。②用激光束照射该细胞表面的某一区域,该区域荧光淬灭(消失)。③停止激光束照射一段时间后,该区域的荧光逐渐恢复,即有出现了斑点。

上述实验不能说明的是

A.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C.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D.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

答案:C

解析: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荧光染料能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或脂质的流动速率,但不能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可推算出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因为该过程中没有发生物质跨膜运输。所以C不正确。

2(09辽宁、宁夏卷):右图表示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下降

  B.当反应温度由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

  C.酶活性在t2时比t1高,故t2时更适合酶的保存

  D.酶活性在t1时比t2低,表明t1时酶的空间结构破坏更严重      

答案:B

解析: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当反应温度t2调到最适温度时,酶活性上升。温度过高,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酶适于在低温下保存,故C,D错误。

例3(09 江苏卷)某小组为研究脱气对酵母菌在培养初期产气量的影响,进行了甲、乙2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除图中实验处理不同外,其余条件相同。一段时间内产生CO2总量的变化趋势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酵母菌的呼吸作用方式,在有氧气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试验刚开始注射器中乙组有氧气所以能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多,甲组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少。总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数量不断增加,所以呈曲线C所示。

答案:C

例4(09江苏)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有

A.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B.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C.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实验2-4天,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引起的

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从图甲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干旱其光和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下降,所以A正确;图甲中光和速率下降时间在第2 天,图乙叶绿素含量下降在第4天,所以B正确;从图乙看出实验2-4天,叶片叶绿素含量并没有下降,所以C错误;实验2-4天,由于干旱叶片气孔关闭,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可能会引起的光合速率下降。

答案:ABD

例5(09天津)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浓度
酵母菌液
50 mL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

25 mL
75 mL
无氧

25 mL
75 mL
遇氧
50 mL
未处理

25 mL
75 mL
无氧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 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 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 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答案:D

解析: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水,无氧的条件下将葡萄糖分解成CO2和酒精。依题意,甲组、丙组进行无氧呼吸,乙组、丁组进行有氧呼吸。甲组、乙组两组都产生CO2,由于甲组细胞不完整,甲组的酒精产量较丙组少,丁组能量转换率较丙组高,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故D正确。

例6(09上海):下列关于叶肉细胞能量代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适宜光照下,叶绿体和线粒体合成的ATP都需要O2

B.只要提供O2,线粒体就能为叶绿体提供CO2和ATP

C.无光条件下,线粒体和叶绿体都产生ATP

D.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有ATP合成酶,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解析:在叶绿体中光反应可以产生ATP,但是不需要O2,在线粒体中通过消耗O2可以产生CO2和ATP,但是细胞呼吸除了需要O2还必须满足其他条件适宜,另外叶绿体碳反应中所需ATP不需要线粒体提供;无光条件下叶绿体不能产生ATP。

例7(09全国卷Ⅱ):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验证哺乳动物的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要求完成实验设计、补充实验步骤、预测试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4种溶液,斐林试剂、37℃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

(1)若“+”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甲、乙等代表试管标号,请用这些符号完成下表实验设计(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相应的表格中)。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
-
+
-
×
×
×
×
×
×
×
×
×
×
×
×
×
×
×

(2)实验步骤:

①按照上表中的设计,取试管、加溶液。

(3)结果预测:                                 

(4)结论:                                   

(5)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时浅,其原因是         

答案:

(1)


蔗糖溶液
淀粉溶液
蔗糖酶溶液
唾液淀粉酶溶液

+
-
+
-

-
+
-
+

+
-
-
+

-
+
+
-

(2)②混匀,37℃恒温水浴一段时间

③取出试管,分别加入适量的斐林试剂,混匀,沸水水浴一段时间

④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含有蔗糖和蔗糖酶溶液的试管,以及含淀粉和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他试管中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4)酶的催化作用有专一性

(5)20℃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

解析:该题是要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因此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例8(09广东卷)31.(8分)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       ,尿素含量       。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      的产物。

(2)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      ;被吸收的葡萄糖主要通过      作用,为细胞提供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4)由(1)和(3)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      的特性。

答案:

(1)降低    增加     细胞代谢(代谢)

(2)作为蛋白质合成的原料     呼吸(分解)     能量(ATP)

(3)肝细胞膜受损(或细胞裂解)

(4)选择透过(选择通透)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运输,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等知识点,由图可看出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葡萄糖下降,尿素是细胞中脱氨基作用后的产物,通过细胞代谢生成,氨基酸和葡萄糖进入细胞后,主要作用分别为合成蛋白质和呼吸供能,因为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不会排到细胞外,一旦在细胞外检测到,必然是膜受损,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例9(09安徽卷)29.(15分)

Ⅰ.(3分)现有等量的A、B两个品种的小麦种子,将它们

分别置于两个容积相同、密封的棕色广口瓶内,各加入适量(等

量)的水。在25℃条件下,瓶内O2含量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的

     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的呼吸速率     

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是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      

答案:

Ⅰ.(1)有氧呼吸   快  先递增后递减

  (2)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解析:

Ⅰ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1)在t1-t2期间,瓶内O2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由种子进行有氧呼吸引起的,A种子比B种子消耗氧气的速率,所以A种子比B种子呼吸速率快。因为每消耗1 mol氧气,就产生1mol CO2,所以从图可以看出A、B种子释放CO2量的变化趋势都是先递增后递减。

 (2)在0-t1期间,广口瓶内的CO2有少量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种子的无氧呼吸产生了CO2

例10(09四川卷)30.(22分)回答下列Ⅰ、Ⅱ两个小题。

Ⅱ.夏季晴朗无云的某天,某种C3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变化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积累最多的时刻是  

(2)在12:00左右出现光合作用强度“低谷”,此时叶片气孔处于关闭状态的数量增多。请比较图中B、C两个点对应的时刻,  时刻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相对较高,  时刻叶肉细胞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大。

(3)研究发现,在其他环境因子相对稳定时,植物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皑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请据此推测图中C、D两个点对应的时刻中,  时刻根系部位土壤溶液的浓度较高。

(4)研究还发现,当土壤干旱时,根细胞会迅速合成某种化学物质X。有人推测根部合成X运输到叶片,能调节气孔的开闭。他们做了如下实验:从同一植株上剪取大小和生理状态一致的3片叶,分别将叶柄下部浸在不同浓度X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注:气孔导度越大。气孔开启程度越大)

测量指标

 
分组
 

培养液中X的浓度/mol·m-3
5×10-5
5×10-4
5×10-3
叶片中X的浓度/mol·g-1(鲜重)
2.47
2.97
9.28
叶片中的气孔导度/mol·m-2·a-1
0.54
0.43
0.27

①以上方案有不完善的地方,请指出来并加以修正。

②若表中数据为方案完善后得到的结果,那么可推测,随着培养液中X的浓度增大,叶片蒸腾作用强度。

答案:

Ⅱ(10分)

(1)19∶30(或E点                          

(2)B点(或10∶00)       C点(或12∶00)            

(3)C点(或12∶00)                         

(4)①a.样本量太小。应“取叶片若干,等分为三组”。           

 b.缺乏空白对照。增加1组,将叶片的叶柄下浸在不含X的培养液中。 

②降低                               

解析: 第(1)题中,虽然D-E段的CO2的吸收速率下降的现象,但光合作用是仍然在进行的,所以到E点积累的有机物是最多的;第(2)题中C是时刻气孔关闭,所以C时刻的叶肉细胞之间的CO2浓度较B时刻低,且由于气孔关闭,CO2的吸收少,CO2固定减弱,所以C5会增加,所以C时刻C5较B时刻高;第(3)题中根系部位土壤相对缺水是导致气孔关闭的主要因素,所以在C时刻,气孔关闭,土壤是处于缺水的状态,因而土壤液由于缺水浓度比较高;第(4)题通过题目背景设置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探讨X与气孔的开闭的关系,关键抓住实验设计中的几个重要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重复组设置原则

试题详情

(四)细胞呼吸及类型判断

1.细胞呼吸的过程

呼吸方式
需氧呼吸
厌氧呼吸
 



 
 
场所
细胞溶胶,线粒体基质和内膜
细胞溶胶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同需氧呼吸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被氢还原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或乳酸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小部分形成ATP(30molATP)
释放少量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小部分形成ATP(2molATP)
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C6H12O6     2C3H6O3+能量。
C6H12O6    2C2H5OH+2CO2+能量。

2.细胞呼吸类型的判断

(1)根据物质判断:(底物为葡萄糖时)

①有水生成,一定存在需氧呼吸;

②有氧气消耗,一定存在需氧呼吸;

③无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乳酸的厌氧呼吸;

④不消耗O2,但有CO2释放,细胞只进行产生乙醇的厌氧呼吸;

⑤消耗O2=CO2释放,细胞只进行需氧呼吸;

⑥CO2释放﹥消耗O2,细胞既有需氧呼吸,又有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2)根据曲线判断:

                      ①氧气浓度为0时,只进行厌氧呼吸;

                      ②氧气消耗曲线与CO2生成曲线重合以后,只进行                    只进行需氧呼吸;

                      ③氧气消耗曲线与CO2生成曲线重合之前,只进行                   既进行需氧呼吸又有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④阴影部分表示各种氧浓度下厌氧呼吸释放的                     CO2相对值。

                      ⑤果蔬保存的最佳氧气浓度:CO2释放量最少的氧浓度。

(3)根据实验判断:           

下图个实验装置是探究细胞呼吸类型的常用实验装置

 

①两个装置的作用:装置一中CO2被吸收,所以液滴移动测定了需氧呼吸的耗氧量;装置二中液滴移动测定了呼吸放出CO2量与消耗O2量的差值,即厌氧呼吸强度。

②实验材料选择发芽种子或植株均可,后者装置需要置于黑暗处。

③若装置一液滴左移,装置二液滴不移,则只进行需氧呼吸;

  若装置一液滴左移,装置二液滴右移,则既进行需氧呼吸又进行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若装置一液滴不移,装置二液滴右移,则只进行产生酒精的厌氧呼吸。

试题详情

(四)光合作用及影响因素

1.光合作用基本过程

(1)光合色素

分布:叶绿体囊状结构的薄膜上

   作用:绝大多数叶绿素a、全部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具有吸收和传递光能的作用,少数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具有吸收和转换光能的作用。

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提取液:乙醇

分离液:层析液

(2)光合作用过程

总过程

 
 
 
 
A-光反应,B-碳反应;C-H2O,D-O2;E-ATP,
F-ADP+Pi;G-NADPH,H-NADP+;I-CO2,J-糖类等
阶段名称
光反应
碳反应
场   所
叶绿体类囊体膜上


 
叶绿体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ATP、NADPH
 
C3           C3
 
 C3糖     C5 
 
CO2+C5    2C3
 

能量变化
光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重要条件
光、色素、酶等
CO2、酶等
联   系
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ATP和NADPH,是碳反应的基础;
碳反应为光反应提供ADP、Pi和NADP+,限制光反应。
总反应式
 

2.影响光合作用因素

(1)光照强度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制约ATP和NADPH的产生,进而制约碳反应。

②曲线及含义:

                  O点:代表该植物相同温度下的呼吸速率

                  P点:代表光补偿点,在该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注意此时整个植物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而在每个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

                  Q点:代表光饱和点,在大于该点光照强度后,光合作用速率受温度、CO2浓度等制约不再增大。

                  Ⅰ值:净光合速率

                  Ⅱ值:总光合速率

曲线含义: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大光合作用速率增大,超过一定的浓度,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

③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气体交换:

右图中a、c、f表示氧气,b、d、e表示二氧化碳。

曲线中各点与右图的气体交换对应关系为:

O点:e、f

   P点:c、d

O-P:c、d、 e、f

  超过P点:a、b、c、d

④光饱和点和补偿点的移动

a适当升高温度:P点右移,Q点右移

b适当升高CO2浓度:P点左移,Q点右移

c减少镁元素供应:P点右移,Q点左移

d阳生植物换作阴生植物:P点左移,Q点左移

⑤应用

对阳生植物在光照不足时进行补光(补红光的效果最好)。

(2)CO2浓度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的碳反应阶段,制约C3酸的产生。

②曲线及含义:

a:CO2的补偿点

b:CO2的饱和点

曲线含义:在一定的CO2浓度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CO2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达到某种CO2浓度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继续增加CO2浓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③应用:大田中注意通风;温室中施用有机肥

(3)温度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合作用酶的活性,主要制约碳反应。

②曲线及含义:

光合作用是由酶催化下进行的,温度直接影响酶的活性。酶活性在低于A点温度时,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加强,在高于A点的温度时,光合作用酶活性下降,光合强度开始下降。A点为光合作用所需酶的最适温度。

③应用:晴天时,白天适当升高温度,夜晚降低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阴天时,白天适当降低温度,夜晚降低温度,保持昼夜温差。

(4)矿质元素

①影响机理:影响光反应中色素(叶绿素)的合成或碳反应中酶的合成。

②举例:N、Mg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Fe、Mn等是叶绿素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元素;K影响淀粉的合成和运输;P参与叶绿体膜的构成。

(5)水

影响机理:缺水引起叶片气孔关闭,从而阻碍CO2吸收,影响光合作用碳反应。

(6)多因素曲线分析

               限制P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限制Q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限制R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限制S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温度等

(7)光合作用日变化曲线分析

①以环境中CO2浓度变化为纵坐标曲线

a、日出时间:C点(4点钟)

b、  D和H点含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

c、  BC段较AB降低原因:温度降低,呼吸减弱

d、  CD段较BC降低原因:开始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

e、  FG段光合速率较低原因: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影响CO2吸收

f、  FG较EF中C3含量:低;C5含量:高

②以植物CO2吸收速率为纵坐标曲线

a、该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区段是:ah

b、b和g点的含义: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

c、影响bc段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

d、ce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温度过高,气孔关闭,影响CO2吸收

e、fg段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光照强度减弱

f、e点较c点C3含量:低;g点较f点C3含量:高

g、该图为晴朗夏季中的日变化曲线,推断冬季中该曲线最高点为:e点

试题详情

(三)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1、自由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比较: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胞吞、胞吐时穿过的膜层数为0。

方式
自由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胞吞
胞吐
方向
高浓度→低浓度
高浓度→低浓度
低浓度→高浓度
细胞外→细胞内
细胞内→细胞外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不需要
不需要

 

是否消耗能量(ATP)
不需要
不需要
需要
需要
需要
举例
水、O2、CO2、甘油、乙醇、苯等
红细胞吸收
葡萄糖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离子等
白细胞吞噬病菌等
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等

2、渗透作用:

(1)注意点:①渗透发生的条件中浓度差指代摩尔浓度差。

②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时,水分子有从细胞内到细胞外也有从细胞外到细胞内,前者速率小于后者所以总体结果表现为渗透吸水。

③渗透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不一定相等,但是两侧分子的运动速率相平衡。

(2)动植物细胞渗透比较

项目
动物细胞
植物细胞
基本条件
有半透膜(细胞膜);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
有半透膜(原生质层);细胞膜内外有浓度差
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渗透吸水,胀破
渗透吸水,不胀破
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渗透失水,皱缩
渗透失水,质壁分离
细胞内浓度=外界溶液浓度
动态平衡,形态保持不变
动态平衡,形态保持不变

3、质壁分离和复原:

试题详情

(二)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1.ATP的结构

(1) 结构: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腺苷

          A   -   P  -  P   -   P

 

             普通化学键    高能磷酸键

   (2) 结构简式:A-P-P-P

2.ATP的合成与水解

 
ATP合成
ATP水解
反应式
ADP+Pi+能量→ATP
ATP→ADP+Pi+能量
所需酶
ATP合成酶
ATP水解酶
反应场所
真核: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溶胶
原核:细胞溶胶
生物体的需能部位
能量来源
光合作用、细胞呼吸
ATP中高能磷酸键
能量去路
储存在ATP中高能磷酸键
直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试题详情

(一)酶

1.酶的本质

来源
所有活细胞
合成场所
大多在核糖体
本质
      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合成原料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作用
      催化
作用部位
      细胞内或细胞外
反应机理
①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体→酶变形→底物转化为产物并从酶上脱离→酶恢复原状

2.几种常见酶

 
分布或来源
作用
作用部位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主要分布在微生物中(大多从原核生物提取)
识别和切割DNA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
磷酸二酯键
DNA连接酶
原核生物和病毒
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
磷酸二酯键
解旋酶
各种生物
解开DNA双螺旋,水解氢键
氢键
DNA聚合酶
各种生物
催化以DNA链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DNA子链
磷酸二酯键
RNA聚合酶
各种生物
催化以DNA链为模板,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连接成为RNA链
磷酸二酯键
逆转录酶
逆转录病毒中
催化RNA链为模板,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为DNA链
磷酸二酯键

3.酶的特性

(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体现酶的高效性;

(2)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体现酶的专一性,是生物体内各种复杂代谢反应有条不紊进行的保障。

(3)酶催化的反应一般在温和条件下进行。在温度过高、过高或过低PH的条件下酶空间结构破坏,导致酶失活;而在低温下,酶的活性受到抑制,但未失活。

4.酶的特性的实验探究

(1)专一性

思路1:不同底物+相同酶液

实验组:底物+相应酶液         检测  底物被分解

对照组:另一底物+与实验组相同酶液   检测  底物不被分解

思路2:相同底物+不同酶液

实验组:底物+相应物酶夜        检测  底物被分解

对照组:相同底物+另一种酶液      检测  底物不被分解

   自变量:底物种类(或酶的种类)

(2)高效性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组:底物+生物催化剂(酶)   检测  底物分解速度

对照组:底物+无机催化剂      检测  底物分解速度

自变量:催化剂种类

底物   酶液
↓   ↓
在所控制温度下处理一段时间

底物与酶液混合

在各自所需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

检测
 
 
(3)酶的适宜温度和PH的探究

实验设计思路:         实验设计步骤:

底物+T1(PH1)+酶液 

底物+T2(PH2)+酶液      

底物+T3(PH3)+酶液

 ┆  ┆  ┆

底物+tn(PHn)+酶液

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PH)

实验的因变量是:底物分解的速度或存在的量

实验的无关变量:PH(温度)、底物的量、酶种类及数量、反应时间等。

5.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促反应速率单因素曲线

 

2.酶浓度提高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反应平衡点

试题详情

项目或知识点
2009年考试说明
2010年考试说明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要求提高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I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II

试题详情

11. 答案:(每空1分,共7分)

(1)原核     复制

(2)T-DNA    土壤农杆菌

(3)相对没有分化的活的薄壁细胞团

(4)表型(蛋白质)   自交

试题详情

10. 答案:(7分)(1)逆转录  (2)耐高温  B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4)噬菌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标记基因 

(5)核酸(基因)的碱基序列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