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1005  211013  211019  211023  211029  211031  211035  211041  211043  211049  211055  211059  211061  211065  211071  211073  211079  211083  211085  211089  211091  211095  211097  211099  211100  211101  211103  211104  211105  211107  211109  211113  211115  211119  211121  211125  211131  211133  211139  211143  211145  211149  211155  211161  211163  211169  211173  211175  211181  211185  211191  211199  447348 

12.(2010·温州联考)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中存在氧气,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 )

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丙酮酸;细胞质基质

CO2;线粒体基质

→CO2;线粒体基质

H2O;线粒体内膜

→H2O;线粒体内膜

O2+[H];囊状结构薄膜

→O2+[H];囊状结构薄膜

解析 “巴斯德效应”的发生是因为发酵容器中存在氧气,并参与有氧呼吸过程,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而在有氧呼吸过程的第三阶段有氧气参与,并与[H]结合产生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答案 C

试题详情

11.(2010·江苏百校样本分析)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酵母菌的细胞生理活动时,收集了酵母菌生长增殖的资料,参考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了相关实验(CO2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色)。他们探究的问题不可能是( )

 

A.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出芽生殖

B.酵母菌进行细胞呼吸的最适温度是多少

C.酵母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

D.怎样鉴定酵母菌在无氧呼吸中产生乙醇

解析 图示的甲装置中酵母菌处于无氧环境,进行有性生殖,呼吸类型为无氧呼吸,产生CO2和酒精,酒精应该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鉴定;乙装置中的酵母菌处于有氧环境,进行出芽生殖,有氧呼吸产生CO2和H2O;整个装置可以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火焰的强弱等调节温度,验证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 D

试题详情

10.(2010·阜阳模拟)下列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蛔虫进行无氧呼吸

B.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C.长跑时,人体产生的CO2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共同产物

D.发酵和无氧呼吸并不是同一概念

答案 C

试题详情

9.(2010·盐城模拟)如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过程,下列对其分析错误的是( )

 

 

②转移到葡萄糖,首先[H]与C3结合,该转变过程属于暗反应

→②转移到葡萄糖,首先[H]与C3结合,该转变过程属于暗反应

①转移到水中,此过程需要氧气参与

→①转移到水中,此过程需要氧气参与

④过程一般在缺氧条件下才能进行

→④过程一般在缺氧条件下才能进行

①产生的[H]和①→①产生的[H]和①→②产生的[H]全部来自水

②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②表示光合作用过程,②→①表示有氧呼吸过程,②→④表示无氧呼吸过程。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水被光解为[H]和O2,在暗反应阶段[H]用于C3的还原,故A正确;葡萄糖氧化分解形成水,需要氧气的参与,故B正确;在无氧条件下,丙酮酸和[H]反应生成乳酸或酒精和CO2,故C正确;在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都产生[H],[H]和O2结合产生水,这里的[H]并不都来自水,故D错误。

答案 D

试题详情

8.(2010·泉州质检)稻田长期浸水,会导致水稻幼根变黑腐烂。测得水稻幼根从开始浸水到变黑腐烂时细胞呼吸速率的变化曲线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Ⅰ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降低

B.Ⅱ阶段幼根细胞的有氧呼吸速率和无氧呼吸速率皆升高

C.Ⅲ阶段幼根因无氧呼吸的特有产物丙酮酸积累过多而变黑腐烂

D.从理论上讲,为避免幼根变黑腐烂,稻田宜在Ⅱ阶段前适时排水

解析 水稻幼根刚开始浸水时即Ⅰ阶段时,由于水中氧气的含量降低,有氧呼吸降低,有些细胞开始进行无氧呼吸;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在Ⅱ阶段时,有氧呼吸越来越弱,而无氧呼吸强度不断增强;到Ⅲ阶段时,由于幼根无氧呼吸产物酒精的积累,使得幼根变黑腐烂,呼吸速率降低。

答案 D

试题详情

7.(2010·菏泽一模)科学家从牛的胰脏中分离出一种由7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Ub),通过研究发现Ub在细胞自我监测和去除某些“不适用蛋白”(即靶蛋白)的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某个蛋白质分子被贴上了Ub这个“标签”,就会被运送到细胞内的蛋白酶处被水解掉,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如果靶蛋白不与Ub结合,便不能被水解

B.完成①、②过程所需的主要条件是酶和ATP

C.去除“不适用蛋白”所需要的ATP全部是由线粒体提供的

D.上述过程得到的氨基酸也可能有必需氨基酸

解析 由图解可知,A、B两项叙述是正确的;图中的氨基酸来源于蛋白质的分解,因此可能有必需氨基酸;去除“不适用蛋白”所需要的ATP应来源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答案 C

试题详情

6. (2010·阜阳测试)下图是ATP与ADP之间的转化图,由此可确定( )

A.A为ADP,B为ATP

B.能量1和能量2来源相同

C.酶1和酶2是同一种酶

D.X1和X2是同一种物质

答案 D

试题详情

5.(2009·天津理综,6)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 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
材料
取样
处理
分组
培养液
供氧情况
适宜
浓度
酵母
菌液
50 mL
破碎细胞(细胞器完整)

25 mL
75 mL
无氧

25 mL
75 mL
通氧
50 mL
未处理

25 mL
75 mL
无氧

25 mL
75 mL
通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解析 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甲、乙组内因细胞结构被破坏,不再进行呼吸作用,A、B选项错误;丙组内进行无氧呼吸,丁组内进行有氧呼吸,丁组内能量的转换率大于丙组,C选项错误;丁组内氧气的消耗量一定大于乙组,所以D选项正确。

答案 D

试题详情

4.(2010·苏中四市二区联考)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参与ATP形成的元素包括C、H、O、N、P

B.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膜运动,ATP则是向相反方向运动

C.洋葱表皮细胞产生ATP的结构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D.ATP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

E是有丝分裂,FTP的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

答案 D

试题详情

3.(2010·临沂质检)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磷酸基团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能够说明的是                                 ( )

①ATP中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容易脱离 ②32P标记的ATP是新合成的 ③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④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 被标记的P在ATP中出现,但ATP含量变化不大,说明ATP既有合成也有分解(两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因放射性出现在ATP的末端磷酸基团中,说明该磷酸基团容易脱离,否则就不会有放射性出现。

答案 C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