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某DNA分子中A+T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44%,其中一条链(a)上的G占
该链碱基总数的21%,那么,对应的另一条互补链(b)上的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
例是 ( )
A.35% B.29%
C.28% D.21%
解析:整个DNA分子中的A+T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44%,则G+C占整个DNA分子碱基总数的56%,又因为其中一条链(a)上的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1%,所以与G对应的互补链(b)上的C占b链碱基总数的21%,在该DNA分子中,b链上的G+C占该链碱基总数的比例等于G+C占整个DNA分子中碱基总数的比例,因此G占b链碱基总数的比例为56%-21%=35%。
答案:A
3.(2010·龙岩质检)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能决定的是 ( )
①DNA分子的多样性 ②DNA分子的特异性 ③遗传信息 ④密码子的排列顺序
⑤DNA分子的稳定性
A.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
解析: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着遗传信息,其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脱氧核苷酸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而信使RNA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故密码子的排列顺序是由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决定的。DNA分子的稳定性与碱基的疏水作用以及碱基之间的氢键有关。
答案:B
2.下列关于DNA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DNA分子中G-C碱基对含量较高,其结构稳定性相对较大
B.DNA分子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多样性是DNA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DNA转录和翻译的产物不同,说明DNA分子具有特异性
D.基因突变频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DNA复制准确进行
解析:碱基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
的选择性表达,不同细胞中相同的DNA分子,经转录和翻译后,可能形成不同的产
物,故C错误。
答案:C
1.关于DNA分子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每个DNA分子一般都含有四种脱氧核苷酸
B.每个DNA分子中的碱基、磷酸、脱氧核苷酸、脱氧核糖的数目是相等的
C.每个脱氧核糖上均连着一个磷酸和一个碱基
D.双链DNA分子中的一段,如果有40个腺嘌呤,就一定同时含有40个胸腺嘧啶
解析:在DNA分子中,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
键,因此,除DNA分子中处于两端的脱氧核糖外,其余的脱氧核糖均连接有两个磷
酸基团。
答案:C
15.R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细菌;S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有多糖
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细菌,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
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实验材料、用具:S型细菌、DNA水解酶、培养基、培养器等。艾弗里等人先做
了三组实验: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S型菌落
(1)艾里弗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
①②③中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③④组实验可知,S型细菌的DNA或基因能否通过R型细菌的细胞膜?
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上述四组实验并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肺炎双球菌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
解析:本题为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只要能熟记教材中的艾弗里所做的各种对照实验的环节,解答前3小题就很容易;解答第4小题时,主要考虑培养基中的蛋白质和多糖是否进入细菌细胞内,若这两种物质未进入细菌细胞内,则题干中的实验结果就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1)S型细菌的DNA+DNA酶+R型活细菌R型菌落 (2)DNA是遗传
物质 (3)能 (4)未能证明蛋白质和多糖已进入细菌体内
(5)核糖体
14.(2010·启东质检)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
性,下层沉淀物中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的实际结果显示:在离心上清液中,
也具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比理论值略低。
(1)在理论上,上清液放射性应该为0,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误差,由此对实验过程进行误差分析:
①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时间如果过
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
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32P标记一噬菌体的DNA,让此噬菌体去侵染含31P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
检测到有128个噬菌体放出,则所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与含31P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___。在进行此实验之前,你怎样才能使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如果第(2)题中所指的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使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时间过长:进入大肠杆菌内部的噬菌体增殖过多,导致大肠杆菌裂解,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被释放出来,所以在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未能进入大肠杆菌,也会导致上清液中有放射性。由于DNA的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所以无论经过多少次的增殖与复制,含有32P的噬菌体只有2个,但每个噬菌体都含有31P,所以释放的128个噬菌体中,含32P的噬菌体与含31P的噬菌体的比例为2∶128=1∶64。由于噬菌体只能在宿主细胞中才能增殖,所以要标记噬菌体,只能先用32P标记细菌(噬菌体属于细菌病毒),然后用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即可完成对噬菌体的标记。
答案:(1)噬菌体已将含32P的DNA全部注入到大肠杆菌内 (2)①升高 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出来,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 ②是 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的噬菌体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 (3)2∶128(1∶64) 先用32P标记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感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获得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13.(2010·清华附中模拟)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回答:
(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注入
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 ( )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后,可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将死亡。(2)蛋白质含有S,不含P元素,核酸含有P而不含S元素,因此可用35S和32P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3)分析图B可知,加入S型细菌DNA,R型无毒的细菌发生转化,表现了S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答案:(1)死亡 死的S型细菌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
死亡 (2)B (3)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12.(2010·佛山质检)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如果细菌体内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
有31P和32S,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含有32P和35S,噬菌体DNA在细菌
体内复制了三次,那么从细菌体内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和含有
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 )
A.1/4和1 B.3/4和0
C.1/4和0 D.3/4和1
解析:新的噬菌体的蛋白质是用细菌的蛋白质为原料重新合成的,因此所有新的噬菌体中都不含35S;假如一个含有32P的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利用31P复制了三次,在复制后的8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含有32P,占所有噬菌体的1/4。
答案:C
11.用含15N、35S、 32P的噬菌体去侵染不含放射性元素的细菌,则释放出的子代噬菌
体中 ( )
A.只含32P
B.大多数含有15N和32P
C.少数含15N、35S和32P
D.全部不含35S
解析:亲代噬菌体的DNA中含有15N和32P,蛋白质中含有15N和35S,噬菌体侵
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细胞内,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所以子代噬菌体中
少数含有15N和32P,全部的子代噬菌体都不含35S。
答案:D
10.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
占15%,沉淀物的放射性占85%。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 )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解析:理论上上清液中是不含有32P的,因为噬菌体的DNA全部注入到了大肠杆
菌内,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中或由于保温时间
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噬菌体,经搅拌、离心后会进入上清液,产生误差。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