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1170  211178  211184  211188  211194  211196  211200  211206  211208  211214  211220  211224  211226  211230  211236  211238  211244  211248  211250  211254  211256  211260  211262  211264  211265  211266  211268  211269  211270  211272  211274  211278  211280  211284  211286  211290  211296  211298  211304  211308  211310  211314  211320  211326  211328  211334  211338  211340  211346  211350  211356  211364  447348 

2.如图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的向光性实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③④

B.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②⑤

C.生长但不弯曲的是①④

D.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①⑤

解析:由图可知,①胚芽鞘尖端被不透光的锡箔套住,则胚芽鞘直立生长;②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尖端能感光,会发生向光弯曲生长;③切去尖端并照光,由于没有生长素,所以既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由于没有尖端,不感光,生长素均匀向下运输,故直立生长;⑤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置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一侧,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向放置琼脂块的对侧弯曲生长。

答案:C

试题详情

1.(2010·合肥质检)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发现单侧光能引起 

某些植物体内生长素分布不均匀;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

现单侧光能引起某些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

现有一种植物幼苗,为了探究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将其

直立生长的胚芽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并用单侧光照射,如上图。下列结果及判断

正确的是                               ( )

①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②当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能够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④当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时,不能确定该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题干信息中给出了单侧光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两种原因,由图可知,若检测到a、b两侧生长素含量基本相等,可以判断单侧光能引起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导致植物向光生长;若检测到a侧生长素含量比b侧高,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可能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也可能与植物体内抑制生长的物质分布不均匀有关,因此不能确定。

答案:D

试题详情

15.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发酵食品的制作有密切关系。有人对酵母菌  

   种群的增长情况进行探究。

   (1)提出问题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2)作出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制定计划(略)

   (4)实施计划

   a.将配制好的液体培养基煮沸。煮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接种、培养。接种酵母菌时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计数、记录结果。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

   数量(N0),在此之后连续观察7天,分别记录下这7天的数值,请设计记录表格并

   回答问题。

   ①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用血球计数板进行计数,计数之前建议将试管轻轻震荡几

   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预测最可能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最终酵母菌种群数量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微生物群体增长的规律研究是通过取样法测定恒定容积培养液中的菌体数

   实现的。此数量受容器大小、培养液多少等因素制约,因此,结果与开放环境中

   生物数量变化不同,有一衰亡期。

     答案:(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其他合理假设也可) (4)a.

     消灭培养液中的杂菌 b.防止杂菌与酵母菌竞争,影响酵母菌生长 c.如下表   

     格 ①使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均匀分布 ②稀释酵母菌培养液

    时间(d)
   菌数 
次数 
1
2
3
4
5
6
7
1
 
 
 
 
 
 
 
2
 
 
[
 
 
 
 
3
 
 
 
 
 
 
 
平均
 
 
 
 
 
 
 

     (5)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先增多,后稳定,再减少 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有害代        

     谢产物积累;pH的变化

试题详情

14.东方田鼠不同于家鼠,喜野外环境。曾于2007年在洞庭湖

   区造成了严重的鼠患,据当时估计,栖息在洞庭湖区400多万亩湖洲地就有约20

   亿只东方田鼠。它们四处打洞,啃食庄稼,严重威胁沿湖防洪大堤和近800万亩

   稻田。

   (1)生态学家研究发现,东方田鼠种群是在围湖造田期间迁入湖洲地的,迁入初期

   种群数量很少,一个月内随着水稻和芦苇等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迅速增长。

   为研究东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生态学家构建了数学模型,其过程如表所 

   示。

构建数学模型
的一般方法
构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模型的主要步骤
Ⅰ.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
Ⅰ.东方田鼠繁殖能力很强,在最初的1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
Ⅱ.
Ⅱ.Nt=N0·λt(其中,Nt代表t 天后东方田鼠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0表示最初的东方田鼠的数量)
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Ⅲ.

 ①请填写表中Ⅱ和Ⅲ空白处的内容。

 ②表中Nt=N0·λt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则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N30)为:N30=  ________________只(用公式表示,不必计算具体结果)。

 (2)对于洞庭湖区的鼠患,有人主张投放高毒性的灭鼠药,在短期内迅速杀死大量东方 

 田鼠。你赞成这一方案吗?请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说出两点理由。

 (3)请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项控制东方田鼠数量的有效措施。

 解析: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就是:Ⅰ. 观察对象,搜集现实信息;Ⅱ.根据搜集到

 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Ⅲ.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

 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表中Nt=N0·λt成立说明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其

 前提条件是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天前

 种群数量的倍数,在最初的1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47%,因此λ就是1.014 7,

 假设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初期为3 000只,代入公式就可以得出30天后该种群的数量

 (N30)=3 000×(1.014 7)30。环境容纳量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生存条件可以改变环境

 容纳量,因此可以从减少食物来源、增加天敌等角度回答。

 答案:(1)①Ⅱ.根据搜集到的现实信息,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抽象表达Ⅲ.跟踪(观察)统计东方田鼠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②湖洲

地的资源充分、空间充足、气候适宜、缺乏天敌(答出两点即可) ③N30=3 000×(1.014

7)30(2)不赞成。理由:①会同时杀死其他动物(或降低生物多样性);②降低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③造成环境污染;④没有被毒死的东方田鼠由于得到了充裕的生活条件而大

量繁殖,有再度爆发鼠患的可能。(任意两点即可)

   (3)退田还湖(或控制水稻和芦苇的种植面积),引入天敌。

试题详情

13.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

   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在取样时,      

   关键要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

   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

   适位置上)。

     解析:画曲线时要特别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从图甲可以看出A是起点,

     但不是0;D点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对应的是K值。

   答案:(1)样方 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

   对应K值。

试题详情

12.(2010·苏州质检)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

   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

   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B.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C.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的营养初始供给量少

   解析: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

   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可能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

   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

   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

   其营养供给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B

试题详情

1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解析: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应统计方格内菌体和压在方格界线上的酵   母菌数量,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当遵循“数左不数右,数上不数  

   下”的原则进行计数,所以若只统计方格内菌体,会导致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

   值相比偏小。

   答案:B

试题详情

10.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

   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 

   坐标曲线相符                           ( )

   解析: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

   数化不大。

   答案:A

试题详情

9.右图表示某湖泊中草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为零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K值表示该湖泊所能容纳草鱼的最多个体数

  D.在K值时开始捕捞,可以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解析:在K值时,草鱼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率为0;捕捞草鱼的

  最佳时机应是种群增长率最大后又开始显著减慢的时期,而不是种群数量最大的时

  期。

  答案:C

试题详情

8.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下列正确的解释是                       (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解析: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捕捞,使更多的幼体能够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

  会。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又能维持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有利于资源的可

  持续利用。但网眼的大小并不能改变性别比例。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