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1343  211351  211357  211361  211367  211369  211373  211379  211381  211387  211393  211397  211399  211403  211409  211411  211417  211421  211423  211427  211429  211433  211435  211437  211438  211439  211441  211442  211443  211445  211447  211451  211453  211457  211459  211463  211469  211471  211477  211481  211483  211487  211493  211499  211501  211507  211511  211513  211519  211523  211529  211537  447348 

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

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首先需要确定这四种成分,①箭头指向②③④可以确定①是生产者,因为生态系统总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④为无机环境。然后根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③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①和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在①②③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①是生产者,所含的有机物最多。②是消费者,并不参与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①生产者和③分解者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它们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

试题详情

3.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答案:D

试题详情

2.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如果要研究被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去向,不应包括下列选项中的                               ( )

A.羊的呼吸消耗量          B.羊的粪便量

C.羊的生长量            D.部分死亡羊的重量

解析: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被第二营养级摄入后,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及通过呼吸作用消耗,还有一部分未被同化,通过粪便等排出体外。因此羊的粪便量不是被羊同化的能量去向。

答案:B

试题详情

1.(2009·天津高考改造)下图表示气候变化对甲、乙生态系统中种群类型数量的影响。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

②甲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一定较乙复杂

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过进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据图可知,在S点气候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甲生态系统影响不大,说明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而乙生态系统变化较大,说明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弱。乙生态系统在S点时,种群类型及数量几乎接近于零,而后又逐渐恢复到原 来状态,所以可确定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经历过进化。

答案:B

试题详情

15.下图是生态系统中三种物质循环及其关系简图,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填标号)过程增强能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水华现象(即藻类大量增殖)。

(2)S在生物体内主要以  形式存在,人工培养进行⑦过程的微生物时,培养基中C源的特点是       

(3)若图中D代表一个种群,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数量,第一次捕获60个,做上标记放回一段时间后,第二次捕获20个,其中有标记的4个,如果该种群每个个体平均体重4kg,最少有B  kg方能维持生态平衡。

(4)如果该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能量输入长期大于输出,你认为⑨所示的内容将发生的变化是  。如果将图中D所代表的生物全部迁出,则B代表的生物种类数量将  

(5)为了维持生物圈的稳态,在物质生产方面人类应当建立无废料体系,即建立    的生产模式。

解析:(1)水华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造成藻类大量繁殖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是N、P元素。(2)生物体的S主要存在于蛋白质中;进行⑦过程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不需要有机碳源。(3)根据标志重捕法公式计算:N=60×=300,该种群数量是300个,则D种群的总质量为300×4=1 200(kg),需要B至少多少kg,按20%计算,即6 000 kg。(4)营养丰富,生物大量繁殖,生态系统越来越复杂。D所代表的生物是消费者,全部迁出,导致B(生产者)竞争加剧,数量减少。(5)根据可持续发展要求,物质生产无害化,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过程。

答案:(1)④(或④⑦)

(2)蛋白质(含S的有机物) 不含有机碳源

(3)6 000

(4)越来越复杂(或其他合理答案) 减少

(5)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试题详情

14.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植物
年份 
A植物
B植物
C植物
D植物
E植物
2005
10.0
3.0
0.3
3.0
3.2
2006
9.2
2.1
0.6
2.0
2.8
2007
8.0
1.1
1.1
0.4
1.7
2008
6.8
0.3
1.5
0
1.3
2009
5.5
0.1
2. 3
0
0.5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  ,请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与原产地相比,该物种在入侵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  (填增大、减小、不变)。

(3)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区域植株数
20
40
60
80
100
荚果数/植株数
8.3
6.8
3.9
2.7
2.1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6.0
5.9
6.2
5.9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外来物种因缺乏天敌而迅速繁殖,据此可知入侵物种是C。入侵种群在入侵前A基因频率为24%+1/2×72%=60%,入侵后A基因的频率是36%+1/2×48%=60%,即物种入侵后其基因频率没变。大豆随密度增大荚果数减少的原因是种内斗争加剧,株均资源占有量减少,因此荚果数减少,但从统计数据来看,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却没有明显影响。

答案:(1)C 如下图(要求体现描点连线)

(2)不变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

试题详情

13.(2010·太原质检)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

(1)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      ;根本原因是     

(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     造成的。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由于       

(4)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

      

(5)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        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但对一些珍稀、濒危、繁殖能力很差的动物,如大熊猫,还需另外采用       等先进手段进行拯救。

(6)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

        

        

        

        

解析:生物性状的具体体现者是蛋白质,所以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就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而蛋白质的合成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就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现存的每种生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因此,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从进化角度看就是生物所生存的多种多样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生物性状的多样性还与变异有关,自然界中可遗传的变异主要有三种: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从生物圈来看,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从这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无论哪个层次的保护,最有效的手段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但对那些繁殖能力很差的动物,仅靠保护也很难使它们的数量增多,只能采取克隆、细胞培养等先进技术手段,使其数量逐渐增多。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是:①物种丰富;②特有及古老的物种多;③经济物种丰富;④生态系统多样。

答案:(1)蛋白质的多样性 DNA上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3)生物生存的多种多样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 (4)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遗传 物种 生态系统 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克隆、细胞培养 (6)①物种丰富 ②特有及古老的物种多 ③经济物种丰富 ④生态系统多样

试题详情

12.下列措施及目的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

 
措施
目的
A
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增加植食性食物的比例)
减少能量损耗,养活更多的人
B
大力植树造林,并减少化石燃料的利用
缓解温室效应
C
大量引进外来物种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
禁止滥捕滥杀
防止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解析:引进外来物种时一定要慎重,否则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C

试题详情

11.(2010·临沂质检)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答案:D

试题详情

10.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B.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C.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解析: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