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共同进化无关
解析:基因突变不受环境控制,环境只是对生物不同的变异类型进行选择,保留种群中有利的变异类型,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共同进化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直接联系。
答案:D
3.(2010·太原模拟)有关物种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 ②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③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④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不同的种群不一定不属于一个物种,只要未形成生殖隔离,均应视作同一物种。并不是所有的物种形成都需要地理隔离。
答案:C
2.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
解析: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使得基因交流中断,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但并不是所有的物种形成都需要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育种。
答案:B
1.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地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打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解析:人工诱变的本质是基因突变,可以提高突变率但不能控制突变方向。
答案:C
15.(2010·海淀质检)在一些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味的浮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绿潮引起水质恶化,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类的死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表示温带湖泊浮游藻类生长的季节性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的最主要因素是 。
(2)图乙表示对受到轻度污染的湖泊的调查结果,结果表明,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相当高的 性。(3)试解释绿潮“严重时耗尽水中氧气”的主要原因: 。
(4)严重的水华往往会引起图所示沉水植物的死亡,这是因为(要求答出两点主要原因)
。
(5)某市许多景区水域都由于污染,浮游藻类大量繁殖,水体浑浊晦暗,透明度减小,景致大为减色。相关部门为了湖水还清,曾多次投放化学杀藻剂紧急处理。此种处理方法虽然可以取得眼前的效果,但存在的主要缺点是 ,并可能危害到 生物。
(6)某些景区采纳专家建议,在水域内种植下图所示植物,同时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
在修复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过程中,上述措施发挥的作用是:①利用了这些植物与浮游藻类的 关系,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②草食鱼类可以 ,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
解析:(1)由图示可知,春季湖泊中无机盐的浓度高,引起浮游藻类数量增加,夏、秋季节随水体中无机盐的浓度降低,浮游藻类数量减少,由此可知无机盐浓度是影响藻类大量繁殖最主要的因素。(2)由图示可知,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从上游流到下游含量明显降低,说明此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恢复力稳定性较低。(3)绿潮后期蓝藻大量死亡后,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该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使水体中氧气明显降低。(4)水华严重时,藻类大量繁殖覆盖在湖泊表面,挺水植物由于缺乏光照和氧气,常会导致死亡。(5)使用化学杀藻剂虽然在短时间内有较好的净水效果,但会引起水体污染,同时对水中的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生物也会有一定的危害。(6)挺水植物与藻类植物是竞争关系,可以通过引入挺水植物来制约藻类的数量。投放鲢鱼、草鱼等植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藻类的数量。
答案:(1)无机盐浓度(注:“无机盐浓度”为得分点,若增加“温度”因素不扣分)
(2)抵抗力稳定
(3)大量的蓝藻死亡后,其尸体被微生物分解,微生物的分解过程消耗了水体中大量的氧气(注:答案必须指向微生物对死亡蓝藻的分解)
(4)沉水植物缺乏光照和氧气
(5)污染水体(或环境) 水域中直接或间接以藻类为食的
(6)竞争 捕食藻类
14.近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计算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有虫株率,研究者应采用 法分别对两地的沙棘林进行种群密度调查。
(2)已知每个有虫株上的虫数大致相同,那么据上图可知,从2001-2006年,山坡地的沙棘木蠹蛾种群呈 增长,在 年(区段)该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最高。
(3)研究者为了研究沙棘的抗虫机理,对山坡地和河滩地的土壤条件和沙棘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地点 |
土壤肥力 |
土壤含水量 |
沙棘叶片光 合色素总量 (mg·g-1) |
沙棘日平均光合速 率(释放O2mg· m-2·h-1) |
|
有机质含 量(%) |
氮含 量(%) |
表层-60 cm(%) |
|||
山坡地 |
0.595 |
0.015 |
7.0 |
2.44 |
960 |
河滩地 |
0.202 |
0.003 |
15.0 |
2.82 |
1280 |
研究者认为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组 ,结果A组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研究者的假设。
(4)河滩地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元素通过 和 返回大气中。
(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在不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可以采用 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解析:(1)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应采用样方法。(2)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长遵循“S”型曲线;从曲线中看出,在2002-2004年(区段),曲线斜率最大,表明该种群的种群增长率最高。(3)从表中数据看出,山坡地土壤肥力比河滩地大,含水量小,而光合作用总量小,说明决定沙棘抗虫性的关键因素是土壤含水量,设计实验时,B组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结果A组由于含水量大而抗虫性显著高于B组。(4)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物中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5)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
答案:(1)样方 (2)“S”型 2002-2004
(3)土壤含水量与山坡地相同(或土壤含水量低于河滩地),土壤肥力与河滩地相同
(4)呼吸作用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
13.下图中,表示a、b两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种环境中的种群数量变动情况,请根据3个图中曲线所表示的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你认为用哪个图的曲线表示白蚁与其肠道内的鞭毛虫之间的关系最合适 。
(2)你认为图①曲线表示的种间关系是 ,其中a表示 ,b表
示 。
(3)你认为哪个图能反映出竞争排斥原理的内容 。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的是 。
解析:图①曲线表示的是捕食关系,因为从曲线分析,两曲线之间存在着“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变动关系,其中b曲线的数量变动是随a曲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图②表示的是竞争关系,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生态位重叠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如生态位完全重叠会出现竞争排斥现象,图②曲线反映的是生态位完全重叠的竞争结果;图③曲线表示的是共生关系,如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白蚁和其肠道中的鞭毛虫等的关系。
答案:(1)③ (2)捕食 被捕食者 捕食者 (3)② b
12.为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小麦幼苗20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处理并预期结果。下面是关于实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方法和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 )
①实验组 ②对照组 ③黑暗中培养 ④在光下培养 ⑤生长良好 ⑥生长不良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②④⑥
解析: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光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为此对实验组的处理应是除去光即放在黑暗中培养,对照组应不做处理,即放在光下培养,对于结果的预测实验组是生长不良,对照组则是生长良好,故本题的正确组合应是实验组为①③⑥,对照组为②④⑤。
答案:B
11.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两个拟谷盗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
B.在本实验中,引起甲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湿度
C.两种拟谷盗在任何环境条件下均不能共存
D.在本实验中,引起乙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解析:甲、乙拟谷盗是两个物种,都以粮食为食,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为竞争;引起甲、乙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湿度和温度;两种拟谷盗在干热、湿温、干温、湿冷等条件下可以共存。
答案:A
10.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