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请据图回答:
(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
解析:在强海风的环境下,B物种的个体中,只有能够抵御海风的超长翅蝉和残翅蝉能够生存下来,其余的有翅蝉会被刮起的大风吹到海里而淘汰。B物种作为外来物种,有可能和C物种和谐共处,也有可能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还有可能与C物种形成竞争,把C物种淘汰,成为该岛的优势物种。XBXB(雄性)、XBXb(雄性)和XBY(雌性)都是无斑点的,XbXb(雄性)和XbY(雌性)都是有斑点的。则XbXb(雄性)和XBY(雌性)结合,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XBXb(雄性)无斑点和XbY(雌性)有斑点,在幼小时通过有无斑点就能识别雌雄。
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
(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
(3)设计方案:
P:雌性:XBY × 雄性:XbXb
↓
F: XBXb XbY
雄性 雌性
无斑点 有斑点
说明:利用雌性无斑点的C物种与雄性有斑点的C物种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C物种,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C物种。
13.(2010·开封质检)如图为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
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
(1)曲线回升是通过 之间
的 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 (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 (增强、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
① 。
② 。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 ②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等
1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解析:在感染锈病之前,T的基因频率是20%+1/2×60%=50%,在感染锈病之后,T的基因频率是:50%÷(1-20%)=62.5%。
答案:B
11.调查某校学生中某基因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6%、8% B.92%、8%
C.78%、92% D.8%、92%
解析:对于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应注意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而女性则统计两个基因。本题中若所有学生的基因总数为150个,XB基因数为42.32×2+7.36+46=138个,XB基因频率为138/150×100%=92%,Xb基因数为7.36+0.32×2+4=12个,Xb基因频率为12/150×100%=8%。
答案:B
10.(2010·重庆调研)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
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
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 (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Ee个体繁殖成功率也比较低,但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高,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E的基因频率降低,而e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EE的个体数量最少,而ee的个体数量最多,Ee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
答案:C
9.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解析:“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并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答案:B
8.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根据自然选择学说,使用杀虫剂之前,害虫种群个体中就存在抗药性差异(变异),有的具有抗药性,有的无抗药性。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之后,杀虫剂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使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大,所以杀虫效果下降。
答案:B
7.据研究,现代的长颈鹿是由古代的一种颈和前肢较短的古鹿进化而来的,对长颈鹿的进化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 )
A.长颈鹿的长颈和长的前肢是由于长期伸长和使用的结果
B.由于食物缺乏,导致古鹿发生变异的结果
C.变异、选择、遗传、隔离的结果
D.变异、选择、遗传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析:长颈鹿和古鹿是不同的物种,其形成过程有三个基本环节:变异、选择、隔离。首先,古鹿原来就存在着变异,有的颈和前肢长,有的颈和前肢短,当食物缺乏时,颈和前肢长的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同时把长颈基因遗传给后代,经过若干代的选择,鹿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长颈基因的频率逐渐增大,达到一定程度,便产生生殖隔离,形成现代的长颈鹿。
答案:C
6.(2010·菏泽质检)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理解是 (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变异是不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答案:B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问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自然选择导致了生物的定向变异和进化
②生殖隔离只能通过地理隔离来实现
③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④不同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⑤隔离、可遗传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
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A.③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 D.①④⑤⑥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没有地理隔离也可能形成生殖隔离;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不同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隔离、可遗传的变异、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