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1387  211395  211401  211405  211411  211413  211417  211423  211425  211431  211437  211441  211443  211447  211453  211455  211461  211465  211467  211471  211473  211477  211479  211481  211482  211483  211485  211486  211487  211489  211491  211495  211497  211501  211503  211507  211513  211515  211521  211525  211527  211531  211537  211543  211545  211551  211555  211557  211563  211567  211573  211581  447348 

11.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

   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

   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解析:根据公式:第一次标志数/种群数量=第二次标志数/第二次捕获数,故种群数

   量=50×42÷13≈161,但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所以灰苍鼠重捕时带标记

   的个体数量应多于13只,因而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应小于161只。

   答案:C

试题详情

10.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解析: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水稻田,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水稻长势整齐,属于

   种群范畴,而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除草等人为活

   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答案:A

试题详情

9.(2010·湛江测试)在某适宜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

  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

  如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

  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              ( )

  A.甲、乙均增强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解析:由题中柱形图信息可知,当甲、乙播种数量比例为4∶6、6∶4、8∶2时,甲

   的竞争能力强于乙,所以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

   趋势最可能是甲强乙弱。

    答案:C

试题详情

8.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

   壤中的有机物增多;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

   化趋势;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

   特征。

   答案:D

试题详情

7.(201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 

  图。

  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互相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

  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 

    响

  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 

    响

   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

   的影响,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时,被捕食

   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这又使捕食者减少。

  答案:B

试题详情

6.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解析:由于蛇的行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是标志重捕法。

  答案:B

试题详情

5.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

  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

  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 

    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解析:两条曲线呈“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可以判断  A物种与B物种之间为捕食关系,A数量多于B且A先增先减,所以B为捕食者, 

  A为被捕食者;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的数量是相互影响的。

 答案:B

试题详情

4.(2010·杭州质检)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

  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

  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鱼鳞藻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微囊藻的增加有关

  D.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

  解析:由曲线可知鱼鳞藻数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也可能是由于

  微囊藻的影响;根据曲线无法得出A的结论。

  答案:A

试题详情

3.在群落演替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               (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B.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此过程 

  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但一般情况下,无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最终形成的群落内都存在竞争。

  答案:D

试题详情

2.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对该图的

  叙述正确的是               ( )

  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

  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C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

  D.DE段兔群数量的增长率几乎为0

  解析:AB段显示兔群逐步适应新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而非性别比例失调,性别

  比例失调的结果是种群数量减少;DE段显示兔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此时期兔群数量

  的增长率在极小的范围内波动,即几乎为零。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