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1776  211784  211790  211794  211800  211802  211806  211812  211814  211820  211826  211830  211832  211836  211842  211844  211850  211854  211856  211860  211862  211866  211868  211870  211871  211872  211874  211875  211876  211878  211880  211884  211886  211890  211892  211896  211902  211904  211910  211914  211916  211920  211926  211932  211934  211940  211944  211946  211952  211956  211962  211970  447348 

6. 某成熟植物细胞经某种处理后仍保持活性,但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死细胞现象,实验操作正确。则先前的“某种处理”所用的试剂是( )

A.0.5 g/mL的蔗糖溶液        B.清水

C.纤维素酶             D.10%HCl溶液

解析:活的成熟植物细胞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而处理后的成熟植物细胞死细胞,选项中只有C项处理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C

试题详情

5.下列各项不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证明的是( )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C.成熟的植物细胞能进行渗透吸水

D.细胞液浓度大小的测定

解析:渗透吸水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具有原生质层和原生质层内外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一个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具备这样的细胞学基础的,所以当这样的植物细胞与外界环境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可以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质壁分离就是靠渗透作用来实现的。质壁分离是由于细胞失水所致。

答案:C

试题详情

4.  (2010·湖北模拟)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细胞的状态如图所示,此时部位①②的颜色分别是( )

A.①无色 ②绿色  B.①红色 ②绿色

C.①红色 ②无色  D.①红色 ②红色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植物细胞液浓度由于比蔗糖溶液小,所以会发生渗失水。由于细胞膜有选择透过性,因此墨水中的大分子不能进入细胞,细胞质仍呈现叶绿素的绿色。但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因此在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会呈现红色。

答案:B

试题详情

3. 甜菜块根细胞中有花青素,使块根呈红色。将块根切成小块放在蒸馏水中,水无明显的颜色变化。但用盐酸处理这些块根后,则能使水变红,这是因为( )

A.细胞壁被盐酸破坏

B.花青素不溶于水而溶于盐酸

C.盐酸破坏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D.盐酸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花青素存在于液泡的细胞液中,单纯破坏细胞膜、细胞壁,只要液泡未破坏,花青素就不会出来,液泡膜与细胞膜以及两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可看成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答案:D

试题详情

2.(识图题)如图表示植物细胞渗透作用图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主要原因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B.不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能发生渗透吸水或失水

C.当溶液浓度甲>乙时,成熟植物会因渗透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D.当溶液浓度甲=乙时,细胞处于渗透平衡状态,但仍有水分子由甲→乙

答案:B

试题详情

1.如下图所示,烧杯内装有蒸馏水,下部封有半透膜的长颈漏斗内装有淀粉和食盐溶液,漏斗内的液面与烧杯内蒸馏水的液面相平。过一段时间后,用碘水和硝酸银溶液分别检验蒸馏水中的物质。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①漏斗内液面下降 ②漏斗内液面上升 ③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④烧杯内液体遇碘水变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淀粉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Cl可透过半透膜,故漏斗内液面应升高且烧杯内液体遇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氯化银沉淀生成。

答案:B

试题详情

16.(2010·南通最后训练)为探究植物细胞膜的透性,某同学以红甜菜根(液泡中含有花青素)进行下列实验:

(1)将不同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

(2)再分别放在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3)测量这些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结果如图所示。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上述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没有遵循实验设计的________原则。请你对上述实验中的不准确的操作重新进行叙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上图中的曲线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物质A能促进细胞膜上载体的活性。有人认为:经过不同温度的处理是影响了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请你借助上述材料设计实验证明该观点是否正确。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与结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实验分析与设计类试题。(1)从实验的过程看,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可设置具有一定梯度的系列温度相互对照。因变量是细胞膜的通透性,可通过测量这些溶液中的花青素的吸光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修订实验方案时,首先应看有没有对照,对照设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2)从坐标图看,10-50℃时,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低且相同。50℃之后,膜的通透性增大,花青素透出细胞,溶液中的花青素吸光度增大。(3)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温度的处理对细胞膜上运载花青素的载体的活性的影响,根据所给物质A的作用和前面的实验方案,分析可得结论。

答案:(1)等量 将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放在不同温度的蒸馏水中处理1分钟后取出;再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2)受50℃以上的温度处理后膜的通透性大大增加

(3)实验步骤:①取两组等量的相同大小的切片,编号,一组加入A物质处理一段时间,另一组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②将两组切片分别放在等量的清水中浸泡1小时而获得不同的切片浸出液 ③测量两组溶液的花青素吸光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如果两组溶液的吸光度相同或相近,说明上述观点不正确 ②如果实验组的吸光度大于对照组,说明上述观点正确

试题详情

15.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磷脂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磷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亲水端与疏水端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磷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________。

(2)脂质体的形成是由于磷脂分子结构同时具有________的特点,脂质体中裹入DNA就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一种工具--运载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脂质体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同时也可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的________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的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水中脂质体形成的原理是磷脂分子具有疏水端和亲水端,在水中时磷脂分子朝向水面的一定为亲水端,这样很可能就形成双层稳定的脂质体。脂质体应用广泛,例如:脂质体裹入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由于它与膜结构类似,易融合)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裹入抗癌药物和配备制导系统,即单克隆抗体(由细胞工程产生),就可以专一性地杀灭肿瘤细胞。由脂质体的结构可推测出细胞膜应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其疏水端相连在中间,也可推测水分子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而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选择吸水能力强、膜成分单一的材料进行验证最理想。

答案:(1)稳定性 (2)亲水和疏水 脂质体的结构类似细胞膜,易与受体细胞的细胞膜发生融合,从而导入目的基因 (3)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除细胞膜外无其它的膜结构,便于获得纯净的细胞膜;而肾小管壁细胞对水分子的重吸收能力强

试题详情

14.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图(颗粒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

B.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

C.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D.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

解析:C选项中乙物质进入细胞是逆浓度差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要有载体蛋白的参与,故是正确的;D选项中乙物质运出细胞的方式可能是自由扩散,也可能是协助扩散,故不一定要有载体蛋白的参与;A选项中甲物质进入细胞是顺浓度差,三种运输方式都有可能,只有主动运输才需要消耗能量;B选项中甲物质运出细胞是逆浓度差,一定要消耗ATP。

答案:C

试题详情

13.(科学·生活)实验表明,对离体的蛙的心肌细胞施用某种毒素,心肌细胞对K+、C6H12O6的吸收量却不受影响,但对Ca2+吸收量却明显减少。试分析,这种毒素可能的作用机理是( )

A.改变了心肌细胞膜的结构,使膜的流动性加快,对物质的吸收加快

B.抑制了心肌细胞膜上Ca2+载体蛋白的活动,使细胞吸收Ca2+的速率减慢

C.抑制了心肌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细胞的有氧呼吸降低,为主动运输提供的能量减少

D.改变了心肌细胞膜两侧的Ca2+浓度,使细胞主动吸收Ca2+的速率降低

解析:心肌细胞吸收K+、C6H12O6、Ca2+是主动运输的过程,主动运输的条件是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该毒素处理后,不影响K+、C6H12O6的吸收量,说明该毒素不是抑制细胞呼吸来抑制主动运输的;从载体蛋白专一性考虑,该毒素能选择性抑制Ca2+载体蛋白的活动,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对Ca2+的吸收,而其它离子或分子的运输并不受影响。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