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如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和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近期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的液体增多所致。这种情况属于营养不良造成的,请再举一个导致该液体增多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直接参与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四大系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对内环境知识的考查。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1)血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2)红细胞中的氧气进入线粒体的路径是:O2→红细胞出来(一层膜)→穿过毛细血管壁(二层膜)→进入组织细胞(一层膜)→进入线粒体(两层膜),共6层。(3)血浆与组织液的最大区别是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因为血浆蛋白很难透过毛细血管壁。(4)花粉过敏能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增大了组织液的浓度,组织液量增加。
答案:(1)②③ (2)自由扩散 6 (3)②中含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 (4)③ 花粉过敏(其他合理答案即可) (5)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解析: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体液中的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浆pH的稳定通过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来完成;人是恒温动物,因此其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由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中。
答案:B
12.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答案:B
1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
解析:当血液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仍然会发生改变。例如,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
答案:D
10.下列曲线中,能表示人体大量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是( )
解析:胃液分泌到消化道中为外界环境。当喝大量水时,pH会明显升高,而不会像内环境一样维持稳定,但不会高于中性。
答案:A
9.(2010·济南模拟)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解析:本题考查稳态的意义。B、D中的疾病是稳态失调的一种表现症状,但稳态被破坏,不一定患这两种疾病。稳态被破坏后,主要表现为细胞代谢紊乱,一般不会表现出酶促反应速率加快,反而极可能减慢,因为酶的活性降低。
答案:C
8.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的区别。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其作用主要是运输氧气,不能在血浆中发挥作用;而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药物的作用下使得实验组比对照组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只能是因为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导致,若是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或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都不会使血浆中血红蛋白增多,只能使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增多或红细胞数量增多。
答案:D
7.(2010·东莞模拟)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名称依次是(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解析:食物中葡萄糖被吸收首先由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最后从血浆中透过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内部。要特别注意的是葡萄糖被吸收只进入血浆而不能进入淋巴。
答案:A
6.哺乳动物肌肉细胞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
A.血液 B.体液 C.组织液 D.细胞内液
解析:考查内环境的概念以及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内环境是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与周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成分之一是组织液,肌肉细胞之间是组织液,肌肉细胞间可通过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C
5.下表表示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mmol/L) |
Na+ |
K+ |
Ca2+ |
Mg2+ |
Cl- |
有机酸 |
蛋白质 |
① |
142 |
5.0 |
2.5 |
1.5 |
103.3 |
6.0 |
16.0 |
② |
147 |
4.0 |
1.25 |
1.0 |
114.0 |
7.5 |
1.0 |
A.①属于血浆,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B.②属于组织液,①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②增多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①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双分子层
D.②与①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
解析:首先根据①与②蛋白质含量的差异可判断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当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多时,都会导致组织水肿,即组织液增多,两者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毛细血管壁的选择透过性。肝细胞产生的CO2到达血浆至少需穿过5层膜,5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