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1,图中黑色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图2中的( )
图2
[解析] 如图所示,AA的繁殖成功率较低,所以后代中A的频率将会逐渐降低,a的频率将会升高,所以aa的频率将会升高,AA的频率会比原来降低。
[答案] B
6.据调查得知,某小学的学生中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XBXb∶XbXb∶XBY∶XbY=44%∶5%∶1%∶43%∶7%,则Xb基因频率为( )
A.13.2% B.5%
C.14% D.9.3%
[解析] Xb的基因频率为(5%+1%×2+7%)÷(1+50%)=9.3%。计算时须注意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女性则有两条X染色体。
[答案] D
5.下列哪项形成了新物种( )
A.二倍体的西瓜经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西瓜
B.桦尺蠖体色的基因频率由S(灰色)95%变为s(黑色)95%
C.马与驴交配产生了骡
D.克隆羊多利
[解析] 判断是否形成了新物种,通常根据两个条件:第一,必须与形成它的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第二,必须能生出可育的后代并保持遗传的稳定性。供选项中,只有四倍体西瓜符合上述条件,即四倍体西瓜与原二倍体西瓜杂交,形成的三倍体西瓜是不可育的,存在生殖隔离,而四倍体西瓜相互交配子代还是四倍体西瓜并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骡虽然与马或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骡自身是不可育的,故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至于B和D项叙述中形成的个体与原物种均不存在生殖隔离,故均未形成新物种。
[答案] A
4.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基因频率的改变,A选项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选项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选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D选项错误。
[答案] A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原始材料
B.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D.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答案] C
2.随着遗传学、生态学的发展,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也不断发展,下列叙述与此不符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而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基因频率的改变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学说认为,生物由于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是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作用,凡是适应环境的变异才能保留下来,并得以发展,凡不适应环境的变异则被淘汰。
[答案] B
1.对细菌耐药性产生机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耐药性的获得是由于基因突变等方式获得耐药性基因并表达的结果
B.抗生素的使用使病原微生物产生了适应性的变异
C.耐药性增强是由于抗生素对细菌的变异定向选择的结果
D.耐药性增强的过程中细菌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大
[解析] 本题考查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生物进化的过程。解答本题时应注意变异与药物的关系。
[答案] B
15.小鼠基因敲除技术获得2007年诺贝尔奖,该技术采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杂交等手段使小鼠体内的某一基因失去功能,以研究基因在生物个体发育和病理作用过程中的作用。例如现有基因型为BB的小鼠,要敲除基因B,可先用体外合成的突变基因b取代正常基因B,使BB细胞改变为Bb细胞,最终培育成为基因敲除小鼠。
(1)基因敲除过程中外源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可利用重组质粒上的________检测。如果被敲除的是小鼠抑癌基因,则可能导致细胞内的________被激活,使小鼠细胞发生癌变。
(2)通过基因敲除,得到一只AABb小鼠,假设棕毛基因A、白毛基因a、褐齿基因B和黄齿基因b均位于常染色体上,现要得到白毛黄齿新类型小鼠,用来与AABb小鼠杂交的纯合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__,杂交子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让F1代中双杂合基因型的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子代中带有b基因个
体的概率是________,不带B基因个体的概率是________。
(3)在上述F1代中只考虑齿色这对性状,假设这对性状的遗传属X染色体伴性遗传,则表现黄齿个体的性别是________。这一代中具有这种性别的个体基因型是________。
[解析] (1)在基因工程中常用质粒作为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内部,为了便于鉴定外源基因是否巳导入受体细胞,作为载体的质粒上需要有标记基因,如细菌的抗药性基因等。抑癌基因能够抑制原癌基因的表达,一旦抑癌基因被敲除,原癌基因就会被激活,导致癌症的发生。
(2)白毛黄齿新类型小鼠的基因型为aabb,已知其中一个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要得到基因型为“aabb的子代,则另一个亲本的基因型只能为aaBB。该亲本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两种,分别为AaBB与AaBb。F1代中双杂合基因型为AaBb,其雌雄小鼠相互交配后于代中带有b基因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概率为2/16+4/16+1/16+2/16+2/16+1/16=12/16。后代中不带B基因个体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三种,概率为1/16+2/16+1/16=4/16。
(3)在F1中只考虑齿色这对性状,且相关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XBXB、XBXb,都表现为褐色,因此黄齿个体只能为雄性。在这一代中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XBY和XbY两种。
[答案] (1)标记基因 原癌基因 (2)aaBB AaBB、AaBb 12/16(3/4) 4/16(1/4) (3)雄性(♂) XBY、XbY
14.(2009年广东高考)为了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育种工作者综合应用了多种育种方法,过程如下。请回答问题:
(1)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体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________幼苗。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目的是________;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具有______________。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________,获得纯合________,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__________杂交,如果__________,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____________。
[解析] (1)花药中含有受精的生殖细胞,其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
(2)用γ射线照射上述幼苗,幼苗易发生基因突变,可能产生符合生产的新类型;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表明这部分组织抗除草剂。
(3)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诱导植株再生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加倍,从而获得纯合的抗除草剂植物。
(4)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进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敏感性植株杂交,如果后代全部为敏感性植株,表明抗性是隐性性状。F1自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表明抗性性状由两对基因控制,且两对基因均为隐性纯合时才表现为抗性,其他基因型表现时为敏感性。
[答案] (1)单倍体 (2)使幼苗产生突变 抗除草剂能力 (3)数目加倍 抗性植株 (4)敏感性植株 F1个体全为敏感性植株 该抗性性状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且两对基因均隐性纯合时,植株表现抗性,其余表现敏感性
13.如下图所示为农业上关于两对相对性状的两种不同育种方法的过程,据图回答:
(1)图中?所示的育种方法是_________育种,其显著的优点是_________,该育种方法中基因重组发生在_________的过程中。
(2)从F1到F4连续多代自交的目的是提高_________的含量;从F2开始逐代进行人工选择是为了淘汰 。为什么这种选择必须从F2开始而不能从F1开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示的两种育种方法都以亲本杂交开始,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因为此方法运用了花药离体培养,因而属于单倍体育种。优点是所得后代均为纯合子,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2)F1→F4连续自交,可以提高纯合子的含量。
(3)两种方法均以亲本杂交开始,可以使不同的优良性状集中于F1。
[答案] (1)单倍体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F1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粒 (2)纯合子 表现型不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因为从F2开始才出现性状分离,F1不出现性状分离
(3)使两个亲本中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集中在F1体细胞中,再从F1→F2的过程中选育出由于基因的重新组合而符合育种目标的优良品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