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2018  212026  212032  212036  212042  212044  212048  212054  212056  212062  212068  212072  212074  212078  212084  212086  212092  212096  212098  212102  212104  212108  212110  212112  212113  212114  212116  212117  212118  212120  212122  212126  212128  212132  212134  212138  212144  212146  212152  212156  212158  212162  212168  212174  212176  212182  212186  212188  212194  212198  212204  212212  447348 

6.(2009·合肥质检)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自养生物,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解析] 不是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如蜣螂、蚯蚓为分解者。细菌中多数属于异养型,有的为自养型,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故前两项错误。生产者是连接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的关键成分,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都属于自养型生物,故C项正确。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可属于生态统中的不同的生物成分,如食虫草。

[答案] C

试题详情

5.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一定都是分解者

[解析] 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一定是分解者;硝化细菌可把分解者释放的NH3转化为NO;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不可再供给植物利用。蜣螂是分解者,但不是微生物,根瘤菌是微生物,但不是分解者。

[答案] B

试题详情

4.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理解,正确的是              ( )

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

②生产者的细胞呼吸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

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

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来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生产者是自养型生物,能够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一部分用于满足生产者自身的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维持着生态系统内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有机体的生命活动。

[答案] D

试题详情

3.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 )

①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 ②植物都是生产者 ③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④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⑤动物都是消费者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④⑤

[解析] 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包括光能自养型和化能合成自养型;并非所有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如寄生于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为异养,在生态系统中属消费者;异养型生物也并非都是消费者,如一些腐生细菌、真菌和一些以枯木、粪便等腐败物质为食的甲虫、白蚁、粪金龟子、蚯蚓等应属于分解者;并非所有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如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应属生产者。

[答案] A

试题详情

2.下列针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种群密度最大

B.单细胞藻类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它们可积累大量的有机物

C.湿地生态系统有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它还有“地球之肾”的美称

D.若输入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能量少于输出的能量,则意味着城市污染加重

[答案] C

试题详情

1.(2009·石家庄质检)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森林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一般能够长期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B.草原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和群落结构常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

C.农田生态系统总是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

D.整个地球上的海洋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 C

试题详情

14.(26分)(2009·孝感模拟)在某一片小麦田中,长有许多杂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研究小组对该农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农田中荠菜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法;在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_______。

(2)此农田中新迁入了一种食草昆虫,下图甲是与这种昆虫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说出种群在B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两点)。            

(3)请根据图甲在图乙坐标系中画出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的关键是取样要保证随机性。种群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存斗争加剧,包括食物、空间不足和天敌增多。在绘图时一定要注意按照要求将A、D标在纵坐标的合适位置上,由于A点种群数量不为零,所以曲线的起点不能为零。当种群数量为D时候,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所以D点对应种群数量最大值。

[答案] (1)样方 随机取样

(2)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天敌增多(其他合理答案亦可)

(3)要求:画成“S”型曲线;纵坐标上A点对应起点,D点对应K

试题详情

13.(26分)(2009·西安联考)如图所示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和种群B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A________;B________。

(2)假如B种群是某种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写出两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一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为食,这将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请在如右图坐标中画出这种变化。

[解析] 题目所体现的曲线同样对人口控制有着较大的指导作用,对于人口问题,可根据人口年龄比例预测人口增长状况,使学生学会看图、析图、画图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是出题的目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有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本题A、B、C三个种群分析可知,A年轻个体或者生育期个体较多,属于增长型;B表示年老个体比例大,属于衰退型;C各种年龄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但是当C种群遇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时,年幼的个体大量减少,导致C曲线也呈衰退型。本题第(2)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让学生充分解放思维,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 (1)越来越多 越来越少

(2)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和法制管理

(3)如图    

试题详情

12.(2009·天津河西高三期末)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正确方法是             (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土壤中的小动物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而要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D.对于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可以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解析] 本题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本题较难。由于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故对于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主要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而样方法一般应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但对于活动能力极弱甚至基本不运动的动物或卵,一般应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种群密度。本题易错在于认为凡是与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有关的都应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 A

试题详情

11.(2009·浙江宁波高三期末)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D点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加量最大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解析] 考查种群的特征。D点种群的死亡率较大,大量捕捞将导致该种群的数量大大减少,当出生率较大而死亡率较小时捕捞对该种群的发展有利,即在B点;从O点到D点,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大则种群的竞争越激烈;B点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种群增加量最大。

[答案] 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