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010·青岛一检)观察细胞中染色体行为并计数时,使用光学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
A.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B.低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转用高倍镜并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C.低倍镜对焦,转用高倍镜,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减少进光量,调焦观察
D.高倍镜对焦,将观察目标移至视野中央,增加进光量,调焦观察
解析 使用显微镜必须先低倍镜后高倍镜,换高倍镜时,因视野范围要变小,视野变暗,所以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并增加进光量。
答案 A
6.下列是表示①②③④四个框图内所包括生物的共同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框图①内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突变
B.框图②内的生物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
C.框图③内的生物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D.框图④内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分裂生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和代谢、生殖类型,逐项分析如下:
选项 |
内容指向·联系分析 |
A |
烟草花叶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 |
B |
硝化细菌可利用土壤中的氨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即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 |
C |
衣藻和金鱼藻属于植物,有细胞壁;酵母菌为真菌,硝化细菌属细菌,都具有细胞壁 |
D |
硝化细菌属自养生物,进行分裂生殖;而酵母菌在外界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外界条件不好时进行有性生殖 |
5.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解析 两种病毒抗原不同;不同的人的免疫力不同,故相同的抗原感染不同的人所导致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两种病毒均为抗原物质,感染正常的人均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病毒均为RNA病毒,易发生基因突变,可引起病毒性状的改变。
4.(2009·宿迁调研)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其建立的叙述,错误的是 ( C )
A.细胞学说主要是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
B.细胞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
C.细胞学说认为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D.细胞学说阐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解析 细胞学说主要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不是细胞学说的内容。原核细胞是在细胞学说创立之后才发现的。
题组三:有关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结构特点比较
3.(2009·潍坊一模)下列哪项不属于生命系统 ( C )
A.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分子
D.池塘中的水、阳光等环境因素以及生活在池塘中的各种生物
解析 生命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青蛙属于个体层次,表皮细胞属于细胞层次 ,池塘中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属于生态系统层次。细胞中的某些分子不能单独完成某项生命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2.用一般光学显微镜观察生物的细胞与组织,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A.用10倍物镜观察水绵玻片时,玻片与物镜的距离为0.5 cm,若改用30倍物镜观察时,则玻片与物镜的距离应调整在1.5 cm左右
B.若载玻片上有d字母,则视野下呈现p字母
C.观察向日葵叶片的保卫细胞时,若将玻片标本向右方移动,则视野下保卫细胞向左方移动
D.视野下观察到眼虫游向右上方,则应将玻片向右上方移动以便追踪
解析 A错误,放大倍数越大,玻片与物镜的距离越小。在显微镜的视野里看到的是倒z立的虚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B、C、D三选项正确。
题组二:有关生命系统及细胞学说内容的理解
1.(2010·哈尔滨模拟)下列关于高倍物镜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A.因为藓类叶片大,在高倍镜下容易找到,所以可以直接使用高倍物镜观察
B.在低倍镜下找到叶片细胞,即可换上高倍物镜
C.换上高倍物镜后,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焦,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至物像最清晰
D.为了使高倍镜下的视野亮一些,可使用最大的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解析 用显微镜观察材料,必须用低倍镜先找到适合的部位,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上高倍物镜,这时只能使用细准焦螺旋调焦。由于换上高倍镜后视野变暗,为得到适宜的亮度,可调节光圈及反光镜。
15.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图一是分泌细胞(甲)分泌的某种物质(①)与靶细胞(乙)结合的示意图:
(1)分泌细胞的分泌物与靶细胞相互结合的原因是靶细胞膜上有 。
(2)正常人饭后,胰静脉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由 分泌的。
(3)若分泌细胞为下丘脑细胞,那么靶细胞则为 细胞。
(4)若图中靶细胞为病原体,那么与分泌细胞形成分泌物有关的细胞器是 。
(5)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相比其特点是 ;
神经调节中神经递质的作用是 。
(6)图二是突触模式图,A、B代表两个神经元的局部放大,当图中A、B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 。
(7)图二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细胞内的 (细胞器)有关。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的 有关。
(8)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药物对神经传导的影响,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若将此药物放在图二C处,刺激D处,预计突触后膜的神经元将发生 。
解析:(1)靶细胞膜上有受体(糖蛋白),可以特异性地与细胞分泌物结合;(2)饭后,胰岛分泌的胰岛素进入胰静脉的血液中;(3)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其靶细胞为垂体,还可分泌抗利尿激素,其靶细胞为肾小管和集合管;(4)如果靶细胞为病原体,则细胞的分泌物为抗体,与抗体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5)体液调节反应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6)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电荷的分布是“内正外负”;(7)突触小泡及其泡内物质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8)某种药物能够阻止神经递质的分解,将引起突触后膜的神经元持续性地兴奋或抑制。
答案:(1)糖蛋白(受体) (2)胰岛B细胞 (3)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 (4)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5)反应较缓慢,作用范围广,作用时间长(答对两点即给分) 在神经细胞间作为化学信号传递兴奋(或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6)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或内正外负) (7)高尔基体 流动性 (8)持续性兴奋或抑制
14.(2010·镇江质检)下图是某种雌激素分泌及作用机制模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及图中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1)结构A是 ,结构C是 ;结构A、B、C中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双重功能的是 。物质b是 ,物质e是 。
(2)过程①通过的方式是 ,细胞质受体、核受体与细胞膜上受体的物质属性及功能相似,因此,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的物质成分是 ,导致细胞质受体和细胞核受体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3)若将物质e导入其他高等动物细胞中,结果高等动物细胞也能合成相同的物质f,这一现象说明 。
(4)如果C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那么靶细胞能否为垂体细胞? ,试简要说明理由。 。
(5)d与e彻底水解后的所得物质差异是 。
解析:(1)由图示可知,A、B、C分别为下丘脑、垂体、卵巢,下丘脑具有神经传导和激素分泌的双重功能,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物质e为mRNA。(2)性激素的本质是固醇,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激素受体的本质为蛋白质,引起不同蛋白质的直接差异的原因有氨基酸的种类不同,数量不同,排列顺序不同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3)同一基因在不同生物体内表达的结果相同,体现了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4)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后会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因此垂体是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之一。(5)d、e分别是DNA和RNA,彻底水解产物为五碳糖、磷酸、含氮碱基,DNA和RNA中五碳糖、含氮碱基有差异,其中DNA特有的是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特有的是核糖与尿嘧啶。
答案:(1)下丘脑 卵巢 A 促性腺激素 mRNA
(2)自由扩散 蛋白质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排列顺序和多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3)不同生物(蛋白质合成方式相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4)能 当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后会反馈抑制垂体的活动
(5)前者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后者有核糖与尿嘧啶
13.(2009·广东高考)如图所示,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随即她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请回答问题。
(1)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 。此人还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部位 (①;②;③)。
(2)图中此人的反应是一系列神经调节的结果,参与此过程调节的神经中枢有多个,包括 及下丘脑。
(3)图中此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同时下丘脑的 分泌量也增加,使垂体的 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协同调节血糖、血压以应对该紧急情况。
(4)此人脚底受伤后出现了红肿,医生担心她感染破伤风杆菌,立刻给她注射 进行应急免疫治疗。该方法属于 (A.非特异性免疫;B.特异性免疫)。
解析:(1)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沿着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传导。未感觉到刺痛之前产生的抬脚缩腿反应为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脊髓。(2)图中此人产生的反应有痛觉等,参与的神经中枢有大脑皮层、脊髓与下丘脑等。(3)下丘脑分泌的激素为促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激素为促激素。(4)应急免疫治疗需要通过注射相应抗体来实现,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
答案:(1)兴奋 ① (2)大脑皮层、脊髓、脑干、小脑 (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4)破伤风抗毒血清(抗破伤风杆菌抗体或破伤风抗毒素) 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