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人类遗传病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C.21三体综合征患者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47条
D.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多基因遗传病
解析:为便于调查和统计,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
答案:D
2.下列为四种人类遗传病的优生指导,其中不正确的是 ( )
|
遗传病 |
遗传方式 |
夫妻基因型 |
优生指导 |
A |
抗维生素D 佝偻病 |
伴X染色体 显性遗传 |
XaXa×XAY |
选择生男孩 |
B |
红绿色盲症 |
伴X染色体 隐性遗传 |
XbXb×XBY |
选择生女孩 |
C |
白化病[高&考%资(源#网] |
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 |
Aa×Aa |
选择生女孩 |
D |
并指症 |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 |
Tt×tt |
产前诊断 |
解析:A项中所生男孩均不患抗维生素D佝偻病,B项中所生女孩均不患红绿色盲,D项中,所生子女男孩和女孩患并指症的概率相等,进行产前诊断可确定子女的健康情况,因此三项指导方法均正确。C项中,所生子女男孩和女孩患白化病的概率相等,因此需要进行产前诊断。
答案:C[高&考%资(源#网]
1.(2010·临沂质检)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
B.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
C.人类基因组测序是测定人的46条染色体中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
D.多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
解析: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受成对的基因所控制。人类基因组测序应测定22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共24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序列。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答案:D
15.科学家观察某种鸟的种群变化情况时发现,在繁殖季节有的雄鸟能够吸引6只雌鸟来到它的领地筑巢,有的雄鸟却“魅力不足”,其领地中鸟巢的数量很少甚至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与雄鸟尾羽的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一观点,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为A、B、C三组,将 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粘在 组雄鸟的尾羽上。对
组雄鸟的尾羽未做任何处理,使其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2)实验结论: 。
(3)寄生在这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坐标曲线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求:①标明基因;②绘出大致趋势;③基因频率的变化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解析:(1)由图可知,A的尾羽最短,C的尾羽最长,B的尾羽处在中间的长度,所以是将A的尾羽剪下贴到C组上,B组作对照;并且雌鸟筑巢数是C>B>A;(2)由此得出结论雄鸟的尾羽越长越容易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3)中A的基因频率为20%+40%÷2=40%,a的基因频率为1-40%=60%。由于aa个体对羽虱没有抵抗力,故aa个体将减少,a的基因频率将降低。画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时注意基因频率的起点:A为40%,a为60%。
答案:(1)A C B (2)长尾羽的雄鸟更能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地筑巢 (3)60% 如图(画图要求:基因A与a对应的曲线均正确,趋势、关键点均正确)
14.如图所示为某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A、B、C、D、E、F为六个物种,请据图回答:
(1)已知甲岛上B物种为有翅蝉,过了相当长时间后,逐渐演化成了残翅蝉E和超长翅蝉F,请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结合甲岛上多风的自然条件,推测甲岛上B物种演化的过程。
(2)甲岛上B物种偶尔有一次乘着季风,飞到了乙岛上,试分析B物种进入乙岛后可能会给乙岛上C物种带来的影响?
(3)已知乙岛上的C物种属XY型性别决定。已知C物种中有斑点性状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但雌性是性染色体杂合体,雄性是性染色体纯合体。某研究人员要通过杂交培育出一批在幼小时就能通过有无斑点来识别雌雄的物种C,请帮助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图解并作简单说明。
解析:在强海风的环境下,B物种的个体中,只有能够抵御海风的超长翅蝉和残翅蝉能够生存下来,其余的有翅蝉会被刮起的大风吹到海里而淘汰。B物种作为外来物种,有可能和C物种和谐共处,也有可能因为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还有可能与C物种形成竞争,把C物种淘汰,成为该岛的优势物种。XBXB(雄性)、XBXb(雄性)和XBY(雌性)都是无斑点的,XbXb(雄性)和XbY(雌性)都是有斑点的。则XbXb(雄性)和XBY(雌性)结合,后代的基因型及表现型有XBXb(雄性)无斑点和XbY(雌性)有斑点,在幼小时通过有无斑点就能识别雌雄。
答案:(1)甲岛上B物种,通过大量繁殖,产生了大量的个体,新个体中就含有许多新的变异性状,其中,只有超长翅的F物种和残翅的E物种在甲岛多风的环境中,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其他的被淘汰。
(2)甲岛上B物种到达乙岛上后,可能面临以下情况:一是与C物种和谐相处,种群共同发展;二是由于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三是与C物种形成竞争,最终处于优势,淘汰C物种。
(3)设计方案:
P:雌性:XBY × 雄性:XbXb
↓
F: XBXb XbY
雄性 雌性
无斑点 有斑点
说明:利用雌性无斑点的C物种与雄性有斑点的C物种杂交,后代凡是有斑点的则为雌性的C物种,凡是无斑点的则为雄性的C物种。
13.(2010·开封质检)如图为一块甲虫成灾的农田使
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试分析:[高&考%资(源#网]
(1)曲线回升是通过 之间
的 来实现的。
(2)杀虫剂的使用对甲虫起了 作用,这种作用是 (定向、不定向)的,结果导致甲虫的抗药性 (增强、减弱)。
(3)根据以上分析,使用杀虫剂治虫有其缺点,主要有:
① 。
② 。
针对这些缺点,你认为消灭甲虫应采用什么方法较好?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使用杀虫剂在早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甲虫的种群密度都明显下降,但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增加,说明杀虫剂的使用没有杀死有抗药能力的甲虫,而这部分有抗药能力的甲虫大量繁殖导致种群密度上升。
答案:(1)甲虫与杀虫剂 生存斗争 (2)选择 定向 增强 (3)①使具有抗药性害虫的比例上升 ②对环境造成污染 生物防治等
12.在调查某小麦种群时发现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计算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感染锈病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 )
A.50%和50% B.50%和62.5%
C.62.5%和50% D.50%和100%
解析:在感染锈病之前,T的基因频率是20%+1/2×60%=50%,在感染锈病之后,T的基因频率是:50%÷(1-20%)=62.5%。
答案:B
11.调查某校学生中某基因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
A.6%、8% B.92%、8%
C.78%、92% D.8%、92%[高&考%资(源#网]
解析:对于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应注意男性只统计一个基因,而女性则统计两个基因。本题中若所有学生的基因总数为150个,XB基因数为42.32×2+7.36+46=138个,XB基因频率为138/150×100%=92%,Xb基因数为7.36+0.32×2+4=12个,Xb基因频率为12/150×100%=8%。
答案:B
10.(2010·重庆调研)某种群中EE、Ee、ee的基因型频率
如下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
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最可能是 ( )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最低,Ee个体繁殖成功率也比较低,但ee的个体繁殖成功率高,因此随着繁殖代数的增加,E的基因频率降低,而e的基因频率增加,所以经过选择之后,EE的个体数量最少,而ee的个体数量最多,Ee的个体数量处于两者之间。
答案:C
9.16世纪末,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金鱼选种的经验时说:“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 )
A.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B.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C.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D.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解析:“逐日去其不佳者”是人工选择并去掉不好的个体;“分数缸饲养”是指利用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无法相遇而不能交配,属于地理隔离。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