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下列是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概念图(部分),①-⑦表示有关连线的序号,箭头⑦的意义是“C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代表的是________,B代表的是________,图中C代表的是________,写出连线⑥上的联系词________。
(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则表示B通过________作用提供原料给C。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则其中不应该画出的箭头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________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________,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解析:(1)从图解中看出,A为非生物物质和能量中的能量,B、C均为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B为分解者、C为生产者,生产者利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为能量的固定。(2)若①-④表示碳循环的有关连线,B即分解者要通过分解作用为C即生产者提供原料;若①-④表示能量流动的有关连线,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应出现的为④。(3)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紧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依据此原理,可以合理巧接食物链,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染污。
答案:(1)能量 分解者 生产者 固定 (2)分解 ④ (3)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5.(改编题)某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确定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如右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种群乙的有机物总量的相对比值增大,则引起的变化应是下图的( )
解析:先根据图示确定四种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丙→甲→乙→丁,乙增加会引起丁增加、甲减少,丙会因甲的减少而增加。关键是要明确推理至此为止,不能继续无休止地推理下去。而答题时,要紧扣种群乙的增加来考虑答题。
答案:D
4.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B.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C.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因而不需往农田中不断施加任何化肥
D.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解析:所有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都是太阳光能;由于鼠运动能力较强,故应用标志重捕法;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为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较差。
答案:C
3.下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
B. 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解析:由图看出A为无机环境、B为生产者、C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E为分解者,所以B能实现光能→电能→化学能的转化,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而B、C、D分别为第一、二、三营养级。
答案:D
2.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②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③蛇处于多个不同的营养级 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 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由图可知,图中没有分解者,图示所有生物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蛇处于第四和第五两个营养级;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有捕食和竞争;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
答案:B
1.下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图解,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B、C、D的能量之和
B.信息传递仅发生在A、B、C、D之间
C.此图不能完整地表示出该生态系统的结构
D.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
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等于A;信息传递不仅发生在A、B、C、D之间,还能与无机环境之间发生;此图仅表示了生物部分,生态系统的结构还包括无机环境;B营养级中的生物个体数目不一定比A营养级中的少,如大树与蚜虫。
答案:C
1.下图A、B、C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金字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B的形式
B.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
C.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
D.图C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是逐级递减的,描述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字塔;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固定的能量多,能为较多消费者提供食物,因此少数的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即倒金字塔现象;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所以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从图C看出,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远低于10%。
答案:D
1.若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 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 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 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
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
C.该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的多少可用③表示
D.该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
解析:④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可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分解者呼吸越旺盛,释放的CO2量越多;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量大于③表示的呼吸量;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小于消耗量。
答案:A
3.在某一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其能量流动情况和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如表所示。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表示不同的种群,已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3 kJ/m2·a)。已知水中X的质量浓度为0.003 mg/L。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项目 |
Pg |
Pn |
R |
X含量(mg/L) |
甲 |
15.9 |
2.8 |
13.1 |
3.4 |
乙 |
870.7 |
369.4 |
501.3 |
0.037 |
丙 |
1.9 |
0.8 |
1.1 |
30.0 |
丁 |
79.2 |
28.9 |
50.3 |
0.39 |
戊 |
74.7 |
23.0 |
51.7 |
0.35 |
己 |
211.5 |
20.1 |
191.4 |
0.81 |
A. 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表中所示的甲、乙、丙、丁、戊、己外,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在该湖泊生态系统中,非生物界的能量可以通过表中乙的生理活动进入生物群落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79.2×100%
D.调查表明,丙种群中污染物X的平均浓度最高,原因是污染物X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可以通过食物链进行富集(积累)作用
解析:解题时,首先要仔细分析表格数据,然后再根据选项作答。从表中数据可以分析出,丁、戊同化作用固定量相近,应该同为第二营养级,那么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为15.9/(79.2+74.7)×100%。
答案:C
2.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下列对所得数据分析正确的是( )
地点 植物 |
地点A(山脚) |
地点B(山腰) |
地点C(山顶) |
草 |
3 |
5 |
9 |
蕨类 |
7 |
5 |
8 |
灌木 |
15 |
4 |
2 |
松树 |
0 |
2 |
0 |
落叶树 |
20 |
5 |
0 |
地点 非生物因素 |
地点A(山脚) |
地点B(山腰) |
地点C(山顶) |
风速 |
低 |
高 |
高 |
土壤湿度% |
48 |
35 |
15 |
土壤的有机质% |
6.5 |
3.8 |
2.5 |
土壤深度/cm |
>300 |
≈100 |
<15 |
土壤氨量/mg kg-1 |
9.4 |
4.5 |
2.3 |
A. 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地点A)
B.如果遭遇山火,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C.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土壤深度浅、土壤湿度大
D.依据数据判断松树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低温等特点
解析:从表中看出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山脚(地点A);如果遭遇山火,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地点C土壤深度相对较浅、土壤湿度相对较小;松树适于在地点B处生存,地点B处土壤相对肥沃、湿度相对较高,不能说明松树具有耐贫瘠、耐干旱、耐低温等特点。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