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性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 )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缓解温室效应 ③不可再生 ④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制造生物柴油的原料来自于植物和动物,而植物和动物等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答案:B
6.生物圈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是物质上的自给自足。在此项功能中最重要和不可缺少的是 ( )[高&考%资(源#网]
①生产者 ②消费者 ③分解者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生物圈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是由于物质循环。而在物质循环中,关键的功能类群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答案:C
5.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解析: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
答案:D
4.(2010·重庆质检)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若a、c、d、b四个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依次递增,则M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B.若M表示木本植物的丰富度,我国从南向北木本植物的丰富度变化的趋势是b→d→c→a
C. 若a→c→d→b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则M表示生物个体的数量
D.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物营养级别越低能量越多,呈金字塔形状,故一般情况下,食物链中营养级较低的生物,数量也较多。
答案C
3.酸雨有很大的危害,能直接破坏庄稼、森林、草原,使土壤、湖泊酸化,还会加速建筑物、工业设备、运输工具及电信电缆的腐蚀。以下关于酸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造成酸雨的气体主要是CO2、NO2和SO2
B.对原煤采取脱硫技术是防治酸雨的措施之一
C.用氨水吸收燃煤过程中的废气不仅有利于防治酸雨,而且可制铵态化肥
D.火山爆发、雷电交加都可能形成酸雨
解析:CO2不是造成酸雨的气体,酸雨主要由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中引起的;燃煤脱硫减少了SO2的排放;氨水吸收SO2生成铵盐;火山爆发产生SO2、雷电交加可产生NO、NO2。
答案:A
2.某硫铁矿废水造成的重金属污染严重危害当地农田作物和人类健康,当地政府对此展开了综合治理,措施之一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将食用作物改种为 ( )
①饲料作物 ②观赏作物 ③能源植物 ④纤维植物
A.①②③ B.①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饲料作物会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答案:C
1.(2010·开封模拟)某同学做了如下的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可得到的结论是 ( )
①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 ②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③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 ④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惟一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化肥厂等排放的污水中含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也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答案:A
41、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使各个器官协调活动,共同维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内环境稳态是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__________、__________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发现__________对人体的稳态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9、下图是人体对无机盐的摄入、吸收和排出途径图,请根据图回答:
|
|
|
饮料
肾 尿
④
(1)图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具体内容是:① 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_。
(2)消化道吸收无机盐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胃肠道的无机盐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排除体外。
(4)内环境中的无机盐通过皮肤的汗腺以________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5)人在高温作业时,体内盐分随汗液大量排出,由于体内缺乏盐分,会出现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现象。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