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2494  212502  212508  212512  212518  212520  212524  212530  212532  212538  212544  212548  212550  212554  212560  212562  212568  212572  212574  212578  212580  212584  212586  212588  212589  212590  212592  212593  212594  212596  212598  212602  212604  212608  212610  212614  212620  212622  212628  212632  212634  212638  212644  212650  212652  212658  212662  212664  212670  212674  212680  212688  447348 

14.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     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答案:C

试题详情

13. 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解析:农作物的生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密植的目的是减少作物为争夺阳光、水分、矿质营养等而发生的种内斗争;草与农作物属于不同的物种,除草是为了防止产生种间斗争(竞争);虫和作物之间是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

答案:C

试题详情

12.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丙生活的区域不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它们的生存区域和食物有重叠部分,存在竞争;三种鱼主要食物有所不同,有利于各种群的生存。

答案:D

试题详情

11.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是指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有学者以“生产力假说”来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认为高生产力造成高的物种丰富度。研究者在某山区发现其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海拔高度与物种丰富度关系如图所示。由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拔1 000 m处物种丰富度低而生产力高

B.生产力最高的地区是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

C.高海拔地区的生产力比低海拔地区的高

D.此研究结果支持“生产力假说”

解析:由于生产力随着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由题图分析可知,海拔1 000 m处生产力高而物种丰富度低,此研究结果不支持“生产力假说”;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是3 000 m处。

答案:A

试题详情

10.在生态演替过程中,下列哪一种情况是最不可能发生的( )

A.在生态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变化

B.物种总数起始时逐渐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C.在初始阶段之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总量下降

D.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有机质总量增加

解析:在生态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数目和营养级数目的增加,生物量总量只会逐渐增加而不会下降,因此生物量总量下降是生态演替过程中最不可能发生的情况。A不符合题目要求,物种数目将随着生态演替的进行而不断增加。B不符合题目要求,因为生态演替达到成熟群落时,物种数目便保持稳定不再增加。D不符合题目要求,非生物有机质总量的增多是生态演替的主要趋势之一。

答案:C

试题详情

9.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成为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解析:在该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不会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因此A图错误。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也增加,不会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因此C图错误。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后,抵抗力稳定性增加,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D图错误。

答案:B

试题详情

8.  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解析: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

答案:A

试题详情

7.(2010·佛山模拟)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群落演替是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解析:次生演替时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结构更复杂的群落所替代,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有效,但人类的活动,如发展工农业生产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答案:A

试题详情

6.(2010·广州模拟)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例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解析: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叠时,M与N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当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围扩大,适应环境能力越强;当d<b时,即M与N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增强;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

答案:C

试题详情

5.(2010·聊城模拟)硅藻的生长需要硅酸盐。下图是Tilman等对两种淡水硅藻--针杆藻和星杆藻的研究结果。图中a表示单独培养针杆藻、b表示单独培养星杆藻的情况,c表示两种硅藻在一起的培养情况。针杆藻和星杆藻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种内互助   D.互利共生

解析:两种淡水藻在单独培养时都生长良好,但混合培养时则有一种被淘汰,因此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

答案:A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