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7.在用脊蛙(去除脑保留脊髓的蛙)进行反射弧分析的实验中,破坏缩腿反射弧在左后肢的部分结构,观察双侧后肢对刺激的收缩反应,结果如下表:
刺激部位 |
反 应 |
|||
破坏前 |
破坏后 |
|||
左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 |
左后肢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左后肢不收缩 |
右后肢收缩 |
上述结果表明,反射弧的被破坏部位可能是( )
A.感受器 B.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C.传入神经和效应器 D.效应器
16.右上图是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突触结构,经研究发现A可以通过控制B进而控制C,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导 ②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A 细胞传导 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 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 ⑤细胞的突触小泡中包含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⑤
14.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5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膜内负→正;膜外正→负
B.图2中的1表示突触小泡,1中物质的释放必然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C.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抑制作用
D.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而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可以说明高级神经中枢能对低级中枢控制
1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12.轴突是神经细胞的( )
A.一种细胞器 B.保护结构 C.分泌物 D.突起
11.下列图示中甲为突触结构,乙为反射弧模式图,关于二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中神经冲动从A传至B,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甲中3的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3内容物释放至5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C.甲图所示的结构在乙图示中有二处
D.若切断乙图中的c点,则刺激b点后a点会兴奋,d点不会兴奋
10.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b神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9.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存在电位差,称之为静息电位;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电位差发生变化,称之为动作电位,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产生
B. 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外流产生的
C. 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Na+内流产生的
D. 动作电位的产生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基础
8.损伤大脑皮层的S区,病人能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却不会讲话;损伤H区时,病人看不懂文字、听不懂别人的谈话,但却能讲话写字。这表明: ( )
A.语言功能在语言中枢也有细致分工 B.语言功能与语言中枢之外的中枢有关 C.语言中枢位于大脑左半球外侧面 D.语言中枢是人类大脑所特有的
7.关于人体中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突触小泡中能检测到神经递质
B.神经递质能作用于突触后膜
C.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迅速失去作用
D.突触前神经元只有在兴奋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