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0.(2010·云南三校联考)生物的某些变异可通过细胞分裂某一时期染色体的行为来识别。甲、乙两模式图分别表示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的“环形圈”、“十字形结构”现象,图中字母表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变异类型分别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
B.甲图是由于个别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的结果
C.乙图是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结果
D.甲、乙两图常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染色体数与DNA数之比为1:2
解析:据图中信息可知:甲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或增加、乙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甲图中部分基因发生了增添或缺失,导致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改变;乙图中右上角的含s基因的黑色部分与左下角的含w基因的白色部分已发生互换,且它们之间的互换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所以该变异为易位而不是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的基因重组;甲、乙两图中每条染色体都含两条染色单体、两个DNA分子、且同源染色体相互配对,故D选项叙述正确。
答案:D
9.某双链DNA分子含有4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上A:T:G:C=1:2:3:4。则有关该DNA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分子的一个碱基改变,不一定会引起子代性状的改变
B.该DNA分子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120个
C.该DNA分子中4种含氮碱基A:T:G:C=3:3:7:7
D.该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方式少于4200种
解析:依题意,可算出一个DNA分子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的数目是400×15%=60(个),故连续复制两次,需要游离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A)为180个。
答案:B
8.图1表示b基因正常转录过程中的局部分子状态图,图2表示该生物正常个体的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某生物的黑色素产生需要如图3所示的3类基因参与控制,三类基因的控制均表现为完全显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图2所示的基因型可以推知:该生物个体肯定不能合成黑色素
B.若b1链的(A+T+C)/b2链的(A+T+G)=0.3,则b2为RNA链
C.若图2中的2个b基因都突变为B,则该生物体可以合成出物质乙
D.图2所示的生物体中肯定存在某细胞含有4个b基因
解析:依图3中,酶、基因与物质之间的对应关系可知,基因型为A_bbC_的个体才能合成黑色素,图2中没有绘出C-c这对基因,因此,图2所示的个体中有C基因时,可以合成黑色素。b2链中含有碱基T,因此,b2不可能为RNA链。由于酶②是受b基因控制,因此,当图2中的b基因突变成B基因后不能合成物质乙。图2所示的生物体细胞进行DNA分子复制时,细胞中含有4个b基因。
答案:D
7.某哺乳动物的体细胞中有16对染色体,其体细胞核中所含的DNA共含碱基腺嘌呤4800个,则该动物的一个体细胞和一个精原细胞各分裂一次分别需消耗碱基腺嘌呤的数目为( )
A.前者4800个,后者9600个
B.前者9600个,后者4800个
C.前者4800个,后者4800个
D.前者9600个,后者9600个
解析:本题考查DNA的结构和复制及细胞增殖,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体细胞和精原细胞进行的都是有丝分裂,都是复制1次,分裂1次,因此需消耗碱基腺嘌呤的数目都是4800个。
答案:C
6.(2010·淄博期中)一种人工合成的信使RNA上只含有两种核苷酸U和C,且它们的含量之比为U:C=5:1,这种人工合成的信使RNA上,最多可构成密码子的种数为( )
A.4 B.61
C.64 D.8
解析:mRNA上决定一种氨基酸的3个相邻碱基称为一个密码子。mRNA上有4种碱基时,可形成的密码子种类为4×4×4=64(种);当mRNA上只有2种碱基时,形成的密码子种类为2×2×2=8(种)。
答案:D
5.用基因型为Dd的枝条作接穗,嫁接到基因型为dd的砧木上(如图),得到了嫁接植株丙。植株丙性成熟后进行自花传粉得到种子,种植所有种子后得到植株丁。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从植株丙上任取一个体细胞,其基因型为Dd或dd
B.形成丙、丁的生殖方式分别是营养生殖、有性生殖
C.植株丙上所结果实的果皮和种皮有三种基因型
D.植株丁会出现性状分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区别,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嫁接后长成的植株丙的主体是接穗发育成的,砧木只为该植物提供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与无机盐,因此,从植株丙上任取一个体细胞,若取自砧木,则基因型为dd,若取自接穗发育成的部分,则基因型为Dd。嫁接得到植株丙为营养生殖;自交得到植株丁为有性生殖。植株丙上所结果实的果皮和种皮与接穗的基因型相同,都为Dd;由接穗(基因型为Dd)发育成的部分性成熟后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C
4.(2010·南通调研)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玉米体细胞(2N=20)若干代后,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放射性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细胞第二次分裂中期和后期时,每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10,20 B.20,20
C.20,40 D.10,20
解析: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细胞第一次分裂后每条染色体中的每一个DNA分子中有一条链含有32P。第二次分裂的中期,20条染色体中每条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第二次分裂的后期,40条染色体中有20条染色体含有32P。
答案:B
3.(2010·山东卷,5)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菌产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也受温度、pH等因素影响。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环境因子不影响生物体的表现型
B.不产生黄曲霉毒素菌株的基因型都相同
C.黄曲霉毒素致癌是表现型
D.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是表现型
解析:本题考查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A项错误;因黄曲霉毒素的合成受多个基因控制,故不产生黄曲霉毒素的菌株的基因型可能有多种,B项错误;由题意知本题的表现型为黄曲霉菌产生黄曲霉毒素,而不是黄曲霉毒素致癌,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
2.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例是( )
A.格里菲思做的肺炎双球菌在小鼠体内转化的实验
B.艾弗里做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C.赫尔希和蔡斯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只有烟草花叶病毒等少数病毒的RNA能使烟草感染病毒
解析:本题考查遗传的物质基础,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要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须体现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或不是DNA)。
答案:D
1.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结构组织只有蛋白质和DNA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解析:病毒的繁殖离不开细胞,要标记噬菌体,应先标记细菌细胞,A错误。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细菌和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开,C错误。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只能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错误。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