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2847  212855  212861  212865  212871  212873  212877  212883  212885  212891  212897  212901  212903  212907  212913  212915  212921  212925  212927  212931  212933  212937  212939  212941  212942  212943  212945  212946  212947  212949  212951  212955  212957  212961  212963  212967  212973  212975  212981  212985  212987  212991  212997  213003  213005  213011  213015  213017  213023  213027  213033  213041  447348 

5.D解析:由图知甲岛上鸟种类多,而两岛鸟类总数差不多。乙岛上鸟类种类少种群内个体数多,乙岛上种内斗争激烈,甲岛生物种类多,生态系统稳定性强。

6某个春季低温潮湿、夏季高温干旱的地区生长着一种春夏季叶型不同的植物,其叶型数据如下表。试推断:

项  目
甲型叶
乙型叶
表面积(mm2)
292
144
体积(mm3)
64
63
表皮厚度(pm)
14
24

A.甲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B乙型叶生长在春季,利于光合作用

C.甲型叶生长在夏季,降低蒸腾作用

D.乙型叶生长在夏季,增强蒸腾作用

试题详情

4.C解析:结合图和题意,可知这两种生物为竞争关系。

5 在海洋中,由于火山活动出现了甲乙两个大小相仿的新生岛。此后数百年,两个岛上鸟类种类与个体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岛比乙岛鸟种类多,而两岛鸟类总数差不多

  B.乙岛上鸟类种内斗争最激烈

  C.甲乙两岛相对而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是甲岛

  D.甲乙两岛相对而言,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强的是乙岛

试题详情

3.C解析:菊花为短日照植物,使其在夏季开花,应适当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4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A_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试题详情

2.D解析:在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光线逐渐减弱,所分布的植物种类也有差别,这是光谱成分不同造成的。

3 某一品种的菊花通常在秋季开花,若使其在夏季开花,应当采取的关键措施是

  A.补充光照使光照时间延长  B.适当提高温度  C.遮光使光照时间缩短  D.适当多浇水

试题详情

1.B解析:鱼类洄游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2 海水退潮后露出的海边岩石上有各种海藻附着,它们从上到下呈带状水平分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深度的海水

  A.温度不同   B盐度不同  C.含氧量不同   D.光谱成分不同

试题详情

2. 在1-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100毫升的水(井水)和0.05克胨(多肽物质)作为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放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1号瓶内放人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细菌个体数变化如图A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图B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人等量的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图C所示。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进行的。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1、2、3号瓶内实验结果,瓶内   不能被草履虫与小球藻利用,而能被细菌利用,这是因为细菌具有   的酶。

 

  (2)根据A图说明细菌个体数目变化的原因是                             

   (3)根据B图判断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                              

   (4)根据C图判断细菌与小球藻二者的关系是                              ,它们能不断增加个体数的原因是                           

    [解题思路]结合l-5号五个三角瓶中的培养液成分与放入的生物种类,可知细菌具有水解多肽的酶,结合图B、图C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为捕食关系,细菌与小球藻的关系为互利共生关系。

   [解答](1)胨水解多肽(2)开始阶段,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细菌迅速繁殖,随着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pH变化等,细菌繁殖速率下降,细菌数目达到最大值,最后,营养物质耗尽,代谢产物过度积累,细菌大量死亡,数目减少。  (3)捕食  (4)互利共生  细菌分解有机物为简单无机盐提供给小球藻,小球藻制造有机物提供给细菌。

规律总结

运用比较法和图表法。如把种间关系中互利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概念、特点、区别图示(曲线)进行比较。

考点高分解题综合训练

1 在下列实例中,哪一项不属于光的生态学效应

  A.雁等候鸟的迁徙  B.鱼的洄游  C.藻类在水中的分层  D.美洲兔的夏毛为褐色,冬毛为白色

试题详情

1.如下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人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人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             关系,两种草覆虫之间又构成             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                          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4)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解题思路]正确理解曲线是解题的关键。(1)两种草履虫都以枯草杆菌为食,所以草履虫与枯草杆菌的关系是捕食,两种草履虫之间是竞争;(2)依据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看出C曲线上升时,A曲线则下降,说明两者是捕食关系,A曲线种群数量大于C曲线,说明A曲线表示枯草杆菌,而C曲线则是以枯草杆菌为食的大草履虫;(3)B曲线从半途画起,表示双小核草履虫过一段时间才加入,当它一出现,C曲线即逐渐下降直至为零。说明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大草履虫因得不到食物而被淘汰,双小核草履虫为胜者,替代了大草履虫,故图中B曲线代替了C曲线,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解答](1)捕食竞争

   (2)枯草杆菌  双小核草履虫

   (3)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4)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枯草杆菌),前者占优势,后者逐渐被淘汰

试题详情

2. 分析下图A和B。其中图A表示两类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率(光合作用达到100%时,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率达到最大值)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B表示这两类植物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情况。据图分析回答:

  (1)光照强度在1%-5%范围内,生活比较好的是植物;在光照强度达90%以上时,生活比较好的是        植物。

  (2)在水深为O的水面,海滩硅藻种群密度未达到最大值,原因是        。但是在水深10 m的范围以内,海滩硅藻的种群密度可以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       

(3)近海浮游植物的密度最大处位于        处。该处太阳辐射为        %。

(4)两类植物相比较,对光照强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的是       

  [解题思路]  由图得知光照强度在1%-;%和大于90%时,海滩硅藻光合作用率高,生活得较好;水深不同,光照强度也不同,进而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解答]  (1)海滩硅藻  海滩硅藻  (2)海面光照较强,对硅藻光合作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水深10 m内,光照强度减弱,适于海滩硅藻进行光合作用(3)1 5 m 20(4)海滩硅藻

规律总结

识记光、温度、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培养识图能力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综合问题二

间关系与种群数量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

试题详情

1. (一)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下图。   ‘

  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      。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      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      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      决定。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      。(二)略

  [解题思路]看图可知相同温度下不同湿度某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不同,相同湿度下不同的温度时该种昆虫的种群数量也不同。不同的温度下各有各的最适湿度,不同的湿度下各有各的最适温度;看来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种群增长公式N-Nnλr

  [解答]①减少,另一个生态因子,综合作用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③1.69No

试题详情

2.A解析:在自然条件下,各种生态因素在任何时候都是同时且共同发挥作用,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中,起关键作用(主导作用)的生态因素不同,如果环境出现变化,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也会随着改变。

探究开放题解答

综合问题一

光、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新陈代谢等知识间的联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