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原创题)2009年6月24日,CCTV-2《生活》栏目播出了“寻找救命的血清”节目,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此血清即为抗蛇毒血清,是国内外一致公认的治疗毒蛇咬伤的首选特效药,其作用是中和体内未被吸收的蛇毒,使之变为无毒物质而解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抗蛇毒血清属于抗毒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B.该抗蛇毒血清属于外毒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该反应为特异性免疫反应
D.在抗蛇毒血清中加入双缩脲试剂会有紫色络合物出现
解析:选B。抗蛇毒血清中的有效成分是抗体,它的别称叫抗毒素,化学本质为蛋白质。蛇毒属于抗原也叫外毒素。
2.(2009年高考重庆卷)如果给人体注射灭活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B.T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D.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记忆细胞,能释放白细胞介素
解析:选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通过产生抗体进行免疫反应,不能使靶细胞裂解;在细胞免疫中,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吞噬细胞能非特异性地识别抗原,并把抗原吞噬到细胞内部进行处理,不能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白细胞介素是淋巴因子的一种,只能由T细胞产生。
1.(2009年高考广东卷)关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有关比较,正确的是(多选)( )
A.均使感染者发烧,因此两者抗原相同
B.感染不同的人后所引起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
C.感染正常人体后均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D.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改变传染性
解析:选BCD。两种病毒抗原不同;不同的人的免疫力不同,故相同的抗原感染不同的人所导致的患病程度可能不同;两种病毒均为抗原物质,感染正常的人均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两种病毒均为RNA病毒,易发生基因突变,可引起病毒性状的改变。
29.(2010·威海模拟)(13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自然界中,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人口增长过快,因此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人口的________,我国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
(4)若此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则从图中可看出,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老鼠的数量会很快恢复到原有的数量。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灭鼠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照该法,据所学知识,写出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人口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受食物、空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人口数量大于环境容纳量时会引起人类的生存环境阻力增加。灭鼠方案的设计应从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增加其生存的环境阻力上着手,从而从根本上控制老鼠的数量。害虫的防治办法有引入天敌,引入害虫的寄生物等。
28.(2010·苏锡常镇调查)(15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持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粮蔬”生态模式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粮蔬”生态模式时所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该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若要生产3 kg鸡肉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共________kg。
(3)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农田内有虫害发生,采用何种措施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稻、大豆的秸秆除了图中所示的用途外,还有哪些用途?(写出2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水稻和大豆 15 (3)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4)科学引入害虫天敌防治、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农作物等 (5)①作为饲料养猪;②作为工业原料,广泛用于造纸、制造建材、酒精和一次性包装盒等
27.(2010·南通调研)(12分)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呼吸消耗以及未被利用的部分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所利用。
(3)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时期。
(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大量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
(5)若图1表示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解析:图1中A是空气中的CO2,E是生产者,F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B是三级消费者,C是分解者。群落是该区域中所有的生物,包括图1中的B、C、D、E、F。在图2中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甲是三级消费者。F是初级消费者,它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和未被利用外,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判断丙种群的种群密度的大小就看其数量的多少。E大量出现白化苗,则F由于缺少食物而减少,D也随之减少。粪便、废水等直接进入农田,将导致能量的浪费及环境污染等。
答案:(1)B、C、D、E、F(缺一不得分) F (2)分解者 (3)a (4)F、D数量都将减少 (5)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环境污染、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只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C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5.(3)B (4)7% (5)是 因为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或Pg(生产者同化固定能量的总量)>R(所有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26.(10分)如表所示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单位:102kJ·m-2·a-1
|
Pg |
Pn |
R |
A |
15.9 |
2.8 |
13.1 |
B |
870.7 |
369.4 |
501.3 |
C |
0.9 |
0.3 |
0.6 |
D |
141.0 |
61.9 |
79.1 |
E |
211.5 |
20.1 |
191.4 |
分析回答:
(1)能量流动是从A、B、C、D中的哪个营养级开始的?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那么在体内积累重金属污染物最多的生物是________。
(3)若D的种群数量下降,则种群数量增加的是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约是________。
(5)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属理解层次试题。解答本题须从识图着手,并正确运用能量流动的有关知识进行计算。因为B营养级含有的能量最多,贮存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也最多,故B是生产者;因为E为分解者,所以食物链为B→D→A→C;从第三营养级传递到第四营养级的效率是0.9/15.9≈5.7%。因为在该生态系统中,输入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Pg(生产者)=870.7(kJ·m-2·a-1),输出的总能量=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13.1+501.3+0.6+79.1+191.4=785.5(kJ·m-2·a-1),870.7>785.5,所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大于所有生物消耗能量之和。
答案:(1)B 因为B营养级含能量最多,是生产者 (2)C
25.(2010·重庆质检)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可以表示氧气,B可以表示二氧化碳、无机盐等
B.由图示看,氧化塘净化污水的途径有物理沉降和生物的分解作用
C.氧化塘实现净化污水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细菌和藻类的寄生关系来分解有机污染物
D.随着距水面深度的不断增加,不同水层微生物的呼吸作用类型变化顺序可能是需氧型、兼性厌氧型、厌氧型
解析:细菌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藻类利用,藻类产生的氧气供细菌利用,二者的关系为互利关系。
答案:C
24.(2010·江苏卷,15)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
|
植物种类 |
植被覆盖率 |
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 |
改造前 |
20种 |
10% |
狗尾草、艾蒿、蒲公英 |
改造后 |
30种 |
25% |
菖蒲、芦苇、睡莲 |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图表获得数据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改造前,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都是陆生植物;而改造后,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都是水生植物,因而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所以A选项正确。改造前植物种类为20种,而改造后植物种类为30种,可见改造后增加了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因此B选项正确。植被的覆盖率增加可以改善该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因而C选项正确。从表中群落中的植物优势种的改变可看出,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该区域的生态环境,而不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故D选项错误。
答案: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