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 |
Ⅰ |
Ⅱ |
Ⅲ |
Ⅳ |
培养液体积(mL) |
10 |
5 |
10 |
5 |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
10 |
5 |
5 |
10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选B。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由表中数据知Ⅳ试管中的种群数量先达到K值。
3.(2009年高考安徽卷)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时间 (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选C。由表中数据可知,在第1-13天,成虫数量增长慢,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在第25-37天,成虫数量增长慢,成虫数量的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原因是环境阻力小;第17-29天,成虫的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第21-37天,成虫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大,成虫增长率下降。
2.(2009年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某野兔种群的数量变化如下表:
年份(年) |
1920 |
1925 |
1930 |
1935 |
1940 |
1945 |
1950 |
数量(百只) |
130 |
200 |
398 |
990 |
1350 |
1290 |
1190 |
该种群变化率最大的时期为( )
A.1925年-1930年 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 D.1945年-1950年
解析:选B。从表可知该种群的数量变化呈“S”型曲线,变化率最大的年份为1930-1935年。
1.(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选B。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A、C、D都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B为对种群密度的描述。
7.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
(1)曲线a、b、c分别代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为 、 、 。
(2)生态瓶中至少含有 个物种的生物。
(3)图中未表示出的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现阶段生态瓶中的总生物量为M,一段时间后由于瓶的外表面灰尘过多,生态瓶内生物量变化为N,生态瓶仍处于稳定状态,则M________N。
答案:(1)生产者 消费者 消费者 (2)4
(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或异养兼性厌氧型
(4)>
6.(2010年兴化模拟)下面表格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情况(“√”表示存在捕食关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被捕食者 捕食者 |
鸟 |
昆虫 |
鼠 |
狐狸 |
草 |
鸟 |
|
√ |
|
|
|
昆虫 |
|
|
|
|
√ |
鼠 |
|
|
|
|
√ |
狐狸 |
|
|
√ |
|
|
鹰 |
√ |
|
√ |
|
|
A. 此食物网有三条食物链
B.次级消费者有鸟、鹰、狐狸
C.人类大量捕杀鼠会使狐狸的数量增多,鹰的数量减少
D.鹰占有第三、四两个营养级
答案:C
5.(2009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卷)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解析:选A。从食物网可知,其中有6条食物链。昆虫、野兔、鹿为初级消费者。狼和云豹都属次级消费者。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的原理可知,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内污染物的浓度越高。鹰在本生态系统中占据了第三、第四营养级,其体内污染物积累浓度应为最高。
4.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是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选D。根据图示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总量由多到少依次是丙、丁、甲、乙。又知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所以该食物链是丙→丁→甲→乙。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乙食物充足,乙会增加,丁因天敌的增加而减少,丁的减少,使丙数目增加。
3.(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藻、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解析:选A。原核生物中有生产者(如硝化细菌、蓝藻等)、消费者(如根瘤菌)和分解者(如乳酸菌等)。
2.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图,a代表的成分是(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不能确定
解析:选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从箭头的方向上分析,a的能量和物质来自b,并可传给c,所以a是消费者。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