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2010·江苏徐州学情分析)已知番茄的红果(Y)对黄果(y)为显性,二室(M)对多室(m)为显
性,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育种工作者利用不同的方法
进行了如下四组实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Ⅰ过程由番茄韧皮细胞形成幼苗A的过程要经过脱分化形成________,再分化形
成幼苗,该过程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植物组织培养除了需要提供一定的营养、激素、温度和光照外,还必须在________
的条件下培养。
(3)用红果多室(Yymm)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Ⅱ、Ⅲ有关实验,则Ⅱ过程中,从花粉形成
幼苗B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是________。植物体C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
(4)图Ⅲ、Ⅳ过程中需要去除细胞壁,此时要用到的酶是________。
(5)在图中Ⅳ过程中,通常植物体D能表现出两个亲本的遗传性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Ⅰ中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脱分化形成的是愈伤组织。而已分化的韧皮细胞再
次成长为植物个体(幼苗)属于组织培养。其理论基础(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组
织培养时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外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激素)优越,很适合生物生长,
也特别适合细菌等微生物生长,为避免微生物过度繁殖对组织培养的影响,应保持组
织培养的用具与环境无菌且进行无菌操作。(3)Ⅱ中花粉经组织培养直接长成的幼苗是
单倍体,该过程属于单倍体体细胞的增殖,而体细胞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完成的。植
物体C是基因型为Yymm的植株的花粉经过花粉两两融合后形成的细胞A后,以组织
培养方式得到的。依据基因分离定律可知,亲本为Yymm的植物的花粉基因型为Ym、
ym。这样融合细胞A可能是Ym与Ym的花粉融合得到,也可能是ym与ym的花粉
融合得到,还可能是Ym与ym的花粉融合得到。即融合细胞A的基因型可能是YYmm、
yymm、Yymm。组织培养得到的植物体C是细胞A全能性的体现,故植物体C的基
因型取决于细胞A。所以植物体C的基因型是YYmm、yymm、Yymm。(4)植物细胞
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根据酶的专一性,要去除植物细胞壁则必定要使用纤
维素酶与果胶酶。(5)Ⅳ是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由于细胞B是番茄与马铃薯的体细
胞融合而成,则细胞B具有番茄和马铃薯两亲本的遗传物质。植物体D是由细胞B经
组织培养而成,细胞B的基因型决定了植物体D的基因型。故植物体D与细胞B一样
具有两亲本的遗传物质。
答案:(1)愈伤组织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无菌 (3)有丝分裂 YYmm、Yymm、
yymm (4)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5)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
2.(2010·苏北四市二模)图为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示意图。
(1)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融合是随机的过程,在HAT培养基中培养,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
培养过程中,培养液中需要添加无机盐,但要注意无机盐的________________,以保
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3)为选育出能产生高特异性抗体的细胞,要将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
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 mL细胞稀释液,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用15N标记的氨基酸培养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放射性物质在细胞结构中出
现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单克隆抗体利用了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
(2)HAT是选择培养基,该培养基是为了将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
(3)从HAT培养基上筛选出的细胞稀释到7-10个细胞/mL,每孔滴入0.1 mL细胞稀
释液,其目的是将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使得到的抗体纯度更高。(4)
参与单克隆抗体的合成、加工和分泌过程的细胞结构依次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
体和细胞膜。
答案:(1)动物细胞培养 (2)筛选杂交瘤细胞 种类和数量(浓度) (3)使每个孔内不多
于一个细胞,达到单克隆培养的目的(或单一细胞培养以保证抗体的纯度) (4)核糖体、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
专题九 现代生物科技
第1讲 基因工程、克隆技术
1.(2010·北京宣武一模)植物组织培养是克隆植物的一种方法,过程如图所示,回答相应的
问题:
(1)为了获得脱毒植株,外植体往往取自植物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皿中的培养基除添加营养物质外,还需要添加植物激素,其目的是诱导外植体
________________。
(3)在生产实践中为获得大量的细胞产物如:紫杉醇,可将①________________放入液
体培养基中,经机械作用分散成单个细胞,制备成细胞悬浮液,再经过
________________即可获得大量细胞。
(4)组织培养过程需要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最适条件,否则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能观察到发
生________________异常,进而使植物出现遗传不稳定甚至不育。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应用于花卉、果树的快速、大量繁殖以及脱毒植株的获取,
还广泛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育种过程中。
解析:(1)植物的花芽、叶芽等处的分生组织病毒极少,常被用于获得脱毒植株。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
性激素。
(3)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获得细胞产物,只需要把外植体培养到愈伤组织阶段即可。
(4)光学显微镜下可能观察到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变异。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花卉、果树的快速繁殖以及脱毒植株的获取和植物体
细胞杂交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单倍体育种等育种过程。
答案:(1)这些部位病毒极少
(2)脱分化和再分化
(3)愈伤组织 细胞分裂
(4)染色体结构与数目
(5)植物体细胞杂交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单倍体育种
15.6%。因为能量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损耗,流到更高营养级中的能量会越来越少。
答案:(1)B、C、D、E、F(缺一不可) F (2)a (3)都将减少
(4)①(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15.6% ②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以及维持各营养级较高
的输出量
10.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
(2)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期。
(3)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则F、D的数量是________。
(4)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a)。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图中②代表的能量主要以________的形式贮存;能量从该生态系统的第二营养级到
第三营养级传递的效率为________。
②试分析图中植食动物、肉食动物和顶位肉食动物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的有机物输入
越来越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1可以分析出A代表无机环境中的CO2,E代表生产者--绿色植物。图
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相当于图1中的F。种群数量最多时种内斗争最激烈。由于E
是生产者,其数量减少后,所有消费者的数量也都减少。从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第
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2.1+5.1+0.05+0.18-5)/(2+4+9+0.5)=
9.(创新预测)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
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
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植物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A |
10.0 |
9.2 |
8 |
6.8 |
5.5 |
B |
3.0 |
2.1 |
1.1 |
0.3 |
0.1 |
C |
0.3 |
0.6 |
1.1 |
1.5 |
2.3 |
D |
3.0 |
2.0 |
0.4 |
0 |
0 |
E |
3.2 |
2.8 |
1.7 |
1.3 |
0.5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请
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
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
基因频率________。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
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
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
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
区域植株数 |
荚果数/植株数 |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
1 |
20 |
8.3 |
6.0 |
2 |
40 |
6.8 |
5.9 |
3 |
60 |
3.9 |
6.2 |
4 |
80 |
2.7 |
5.9 |
5 |
100 |
2.1 |
6.0 |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入侵时由于环境资源充足,数量增加很快,呈“J”型曲线。(2)由于环境资
源充足,而又没有天敌等,所以自然选择对入侵种群没有作用,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
变。(3)生物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
生物。(4)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目越多,平均利用资源就越少。
答案:(1)C 如图
(2)不变 (3)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
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所
结的种子总数减少)
8.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遭到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了山崩。经过一段时间后,
有关山崩形成的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群集一般是 ( )
A.个体体型比较大,且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类型
B.个体体型比较小,且对环境适应性较弱的类型
C.低等生物,且地衣首先在土石堆上定居
D.多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且通常以种子繁殖
解析:本题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群落的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
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所以土石堆积处首先出现的生物群集大多为一年生,且能产
生大量种子的草本植物,这些生物对环境适应性较强;出现地衣阶段的演替属于初生
演替。
答案:D
7.(创新预测)下图表示A、B两个特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①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
②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的升高而逐级递减
③若A和B中玉米的数量相同,A能养活10 000人,则B最多能养活2 000人
④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则A中的人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③④
解析:吃玉米的人所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比吃牛肉的人获得的能量多,关键看生态系统
流入的总能量,也有可能后者比前者获得能量多或一样多;能量在相邻的两个营养级
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不随营养级不同而发生变化;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越
高,难降解的污染物积累越多,所以土壤中含相同浓度的难降解污染物时,A中的人
比B中的人体内污染物浓度低。
答案:D
6.(创新预测)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B.在群落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
C.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D.发展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解析:常绿阔叶林中包含很多生物,不应属于种群;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的
基因频率变化不大,弱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较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越多,营
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小。
答案:D
5.(创新预测)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
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
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
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
解析:甲图中abcd分别表示组织液、淋巴、血浆和细胞内液,乙图中abcd分别表示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和无机环境。过敏反应使组织液(a)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错。
生产者(a)才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错。乙图中的b是分解者,它不属于食物链,算不
上是营养级,D错。CO2产生于细胞内,所以细胞内液中的CO2浓度最高。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