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2008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错误的是(多选)( )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形成新的基因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解析:选BCD。本题考查不同育种方法的原理。利用人工诱发基因突变的方法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率,A项对;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结果不能产生新的基因,能够形成新的基因型,诱变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B、D项错误;当四倍体植物与二倍体植物杂交就能形成含三个染色体组的受精卵,由这样的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就是三倍体,C项错误。
2.(2009年高考上海卷)下列技术中不能获得抗锈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是( )
A.诱变育种 B.细胞融合
C.花粉离体培养 D.转基因
解析:选C。诱变育种遵循了基因突变的原理,可以产生新基因;高产不抗锈病和低产抗锈病小麦品种通过细胞融合、转基因工程均能获得高产抗锈病品种的小麦;通过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植株,高度不育,不属于新品种。
1.育种方式与众不同的是( )
A.高产青霉素菌株 B.太空椒
C.“黑农五号”大豆 D.中国黑白花牛
解析:选D。A、B、C均采用辐射等方法诱导基因突变产生新的性状,D项是两种不同性状的牛杂交经驯化形成的良种,属于杂交育种。
14.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尺蛾中黑化蛾的比例越来越高。为了研究环境改变对尺蛾种群变化的影响,1950年科学工作者在英国的两个地区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了调查,获得如下结果:
项目 地区 |
白色蛾 |
黑化蛾 |
||||
释放数 |
回收数 |
回收率 |
释放数 |
回收数 |
回收率 |
|
污染区 |
64 |
16 |
25.0% |
154 |
82 |
53.2% |
非污染区 |
393 |
54 |
13.7% |
406 |
19 |
4.7%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自然选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②表中两组数据______大于______、______大于______共同支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这一论点。
(2)20世纪50年代后,英国开始实行煤烟控制计划,大气环境污染得到了治理。请根据下图说出三者的变化关系并解释原因。
解析:污染区环境为黑色的,黑色蛾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答案:(1)①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②53.2% 25.0% 13.7% 4.7%(两组数据先后顺序可以调换)
(2)①由于煤烟排放量减少,SO2浓度逐年降低。
②由于SO2浓度降低,树干上地衣数量逐渐增多。由于地衣对SO2敏感,因此SO2浓度降低,有利于地衣生长。
③地衣数量增多,黑化蛾频率逐年降低,其原因是地衣颜色浅,黑化蛾易被鸟类捕食。
1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患者通常在幼年时期夭折。现在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比例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
AA |
Aa |
aa |
A地区 |
95% |
3% |
2% |
B地区 |
3% |
95% |
2% |
(1)在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______。
(2)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将__________,B地区人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将________。
(3)如果在B地区消灭疟疾,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______________。
解析: (1)A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95%+1/2×3%=96.5%。(2)因A地区中aa基因型的个体幼年时期夭折,故a的基因频率降低,而A的基因频率升高。从表中看出,B地区中AA基因型的个体因不能抵抗疟疾而大量减少,故AA的基因型频率下降。(3)如果在B地区消灭疟疾,则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AA的基因型频率将会上升。
答案:(1)96.5% (2)上升 下降 (3)上升
12.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错误的说法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B.消费者的出现不影响生产者的进化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的
解析:选B。消费者的出现,一方面使生态系统具有更复杂的结构,另一方面对植物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消费者对具有某些性状的某种生产者的捕食可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该种群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11.下列各项说法中,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符的是( )
①通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使庞大种群中出现大量的可遗传变异
②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③环境改变可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④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⑤突变和重组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一个种群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④⑤⑥ D.③⑤⑦
解析:选D。对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要特别注意: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可遗传的变异只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并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产生了生殖隔离,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另外要注意,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无遗传物质的改变),是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由于不同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所以,一个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影响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
10. 关于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种群的雌雄个体之间可以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同一物
种的雌雄个体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
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解析:选A。本题综合考查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关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任何基因频率发生变化,都属于基因频率的改变,A选项正确;同一物种的个体间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B选项错误;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选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基因频率不一定发生变化,D选项错误。
9.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自1900年至1970年间的遗传学测量数据。
|
1900 |
1910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B基因的基因频率 |
0.99 |
0.81 |
0.64 |
0.49 |
0.36 |
0.25 |
0.16 |
0.10 |
b基因的基因频率 |
0.01 |
0.19 |
0.36 |
0.51 |
0.64 |
0.75 |
0.84 |
0.90 |
下表由该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该种群中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不易生存
B.1900年该种群杂合子比例为0.99%
C.环境对生物的选择是通过改变基因频率实现的
D.基因型为bb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解析:选B。从1900年到1970年,B基因的基因频率在逐渐下降,说明由B基因控制性状的个体逐渐被淘汰,基因型为bb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1900年时,基因型为Bb的个体比例应为0.99×0.01×2=0.0198,即1.98%。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