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2010·北京卷,5)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对多样性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经过漫长的进化历程而逐渐形成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无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物种的多样性都在升高;遗传多样性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因此,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答案:C
13.(2010·辽宁大连)若甲代表大气中的SO2,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则甲、乙、丙、丁在硫循环中的关系是( )
解析:大气中硫以SO2形式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中以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动植物死后,体内含硫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产生SO2回到无机环境,还可以再次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答案:B
1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就越大,原因是( )
①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②能量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 ③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④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无论生态系统结构的层次如何,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都是逐级递减的。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就越多,能量就可通过不同的食物链传递到顶级,某营养级的部分生物减少或消失,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答案:B
11.(2011·郑州模拟)至2007年底,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
合作国家 |
美国 |
日本 |
泰国 |
奥地利 |
西班牙 |
合计 |
由中国提供 |
8只 |
4只 |
2只 |
2只 |
2只 |
18只 |
繁殖幼子 |
4只 |
4只 |
|
1只 |
|
9只 |
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圈养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B.人工圈养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
C.人工圈养干扰了大熊猫正常的自然选择方向D.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始终呈“J”型增长曲线
解析: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濒危动物的最佳途径;不论人工圈养还是自然状态下大熊猫的生存,自然选择的方向都是选择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向是相同的;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由于受到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食物供给等方面的影响,不会呈“J”型曲线增长。
答案:A
10.(2011·启东模拟)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目前人口数量还没有达到环境容纳量。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是完全适应人口的增长情况,人口的增长情况还有可能受到社会因素以及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科技的进步固然可以缓解因人口增长而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却不能完全解决,例如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是不可能因科技的进步而得到解决的。
答案:D
9.(2011·海南模拟)如图所示,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夹的面积可以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T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正常作用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不变
B.对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y值和x值之间呈正相关
C.在遭到干扰时,x、y值的大小与生物种类有关,与数量无关
D.TS值越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小
解析:正常范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种类及数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不是保持不变,A错误;y的大小反映了被干扰的程度,x表示生态系统的恢复力高低,对于同一个生态系统来说,被破坏的程度越大,则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越长,B正确;x、y值的大小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还与数量有关,C错误;TS值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偏离正常水平的程度,该值越小,则表示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大,D错误。
答案:B
8.(2010·湖北黄冈)分析以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能量①②③④的总和一定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是需要不断补充的
C.D中包含的生物可能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
D.碳以CO2形式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2的形式离开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
解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①②③④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生物圈中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则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需要太阳光源源不断提供能量,从图示来看,所有的生物都被D利用,D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碳循环中碳进入生物群落离开生物群落都是以CO2的形式进行。
答案:C
7.(2011·深圳模拟)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图所示。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可能依次是植物、植食性昆虫、青蛙
B.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①和③之间则没有
C.如按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③通过该营养结构获得的能量大于①所含能量的1/25
D.该图反映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图中有两条食物链:①→②→③和①→③,因为青蛙不能以植物为食,A错误;不仅①和②、②和③之间存在信息交流,而且①和③之间也存在信息交流,B错误;该图只能反映能量流动,而不能反映物质循环,因为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图中无无机环境部分,D错误;按照最高的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如果③只沿①→②→③获得能量,则获得的能量为①所含能量的1/25,但因为③可以沿①→③获得部分能量,该途径可减少部分能量的散失,所以获得的总能量应大于①所含能量的1/25,C正确。
答案:C
6.(2010·汕头调研)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的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解析: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提供;捕食食物链中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答案:D
5.(2011·南通模拟)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能量/107
kJ·m-2 |
2.50 |
13.30 |
9.80 |
0.28 |
220.00 |
图中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不能与表中数据相符合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结合表中能量的数值及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以发现:戊为生产者,乙与丙是初级消费者,甲是次级消费者,丁是三级消费者。由此可以判断出图①和图③是错误的。各生物的营养关系可以用能量金字塔②来表示,乙与丙是竞争关系,可用图④表示二者的数量变化。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