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2011·苏州调研)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析:当环境适宜、资源和空间充裕时,有望提高K值。bc段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使种群的数量增加减慢,到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维持在最大值。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最大增长率。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增加。
答案:C
7.(2011·启东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解析: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水稻田,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水稻长势整齐,属于种群范畴,而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答案:A
6.(2010·郑州模拟)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解析:第一次捕捉了50只灰苍鼠,放生后第二次捕捉了42只,有标记的13只,如果按照捕捉几率相等来算,根据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得,该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161.53只,由于第一次被捕后再次被捕的几率减小,所以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捕捉的有标记的灰苍鼠数目应该大于13只,该灰苍鼠种群数目小于161只。
答案:C
5.(2010·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
时间(天) |
1 |
5 |
9 |
13 |
17 |
21 |
25 |
29 |
33 |
37 |
成虫数(只) |
6 |
10 |
28 |
71 |
131 |
207 |
270 |
302 |
327 |
341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故C正确。
答案:C
4.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种群的出生率
B.生殖隔离的产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直接因素
解析: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是通过直接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3.(2010·山东卷,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选项不正确。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选项不正确。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D选项不正确。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选项正确。
答案:C
2.(2011·西南师大附中摸底)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
B.当生存温度升高时,最适生存空间的湿度也随着增大
C.影响该昆虫数量的生态因素就是温度和湿度
D.在相对湿度为90%,温度为30 ℃和35 ℃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相等
解析:全面而正确地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由图中曲线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温度的改变会影响湿度的作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应的最适湿度也不相同,随着湿度的增大,最适温度也在升高。题干中仅仅体现了温度和湿度对昆虫数量的影响,但影响昆虫数量的还有大气成分、食物、天敌等其他的生态因素。
答案:C
1.(2011·邯郸摸底测试)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家鼠常打洞穴居,因此地面进行硬化后不利于其生存,种群K值减小;北极狐与旅鼠之间为捕食关系,引入北极狐后会使旅鼠种群K值减小;大熊猫主要以嫩竹为食,干旱环境中的竹子不易生出嫩枝叶,因此使得大熊猫食物缺乏,种群K值减小;干旱环境有利于蝗虫产卵(产于土壤中)与繁殖,因此会使东亚飞蝗种群K值增加。
答案:B
16.(2010·潍坊模拟)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1)。
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A代表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J·cm-2·a-1,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两项)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A为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随营养级的升高所得的能量变少,所以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输入的有机物增多。(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 J·cm-2·a-1,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0.5+2.5+4+9-2=14 J·cm-2·a-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3+23+70+14=110 J·cm-2·a-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2.7%。(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4)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5)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至少答出两点)
15.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的完整性来看,该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
(2)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主要有________,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则在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5)分析上图,用箭头、文字、字母完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部分,图中缺少太阳能、水、无机盐等成分。(2)信息传递维持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在调整种群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3)B为分解者,⑤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该过程的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4)弃耕后的农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图中的最高营养级是C(食物链为A→D→C),所以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a/100~a/25。(5)绘制能量流动图解时,要注意不能没有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答案:(1)太阳能、水、无机盐等(不可缺太阳能)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腐生细菌和真菌 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4)次生演替 (5)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