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2997  213005  213011  213015  213021  213023  213027  213033  213035  213041  213047  213051  213053  213057  213063  213065  213071  213075  213077  213081  213083  213087  213089  213091  213092  213093  213095  213096  213097  213099  213101  213105  213107  213111  213113  213117  213123  213125  213131  213135  213137  213141  213147  213153  213155  213161  213165  213167  213173  213177  213183  213191  447348 

8.(2011·苏州调研)如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C.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D.比较曲线Y与曲线X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最大增长率

解析:当环境适宜、资源和空间充裕时,有望提高K值。bc段种群的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使种群的数量增加减慢,到c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维持在最大值。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无法超出理想状态下的种群最大增长率。在b到c的变化过程中,由于种群密度增加,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捕食成功率将增加。

答案:C

试题详情

7.(2011·启东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解析: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水稻田,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水稻长势整齐,属于种群范畴,而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答案:A

试题详情

6.(2010·郑州模拟)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   )

A.小于92只       B.大于92只

C.小于161只      D.大于161只

解析:第一次捕捉了50只灰苍鼠,放生后第二次捕捉了42只,有标记的13只,如果按照捕捉几率相等来算,根据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得,该灰苍鼠的种群数量为161.53只,由于第一次被捕后再次被捕的几率减小,所以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捕捉的有标记的灰苍鼠数目应该大于13只,该灰苍鼠种群数目小于161只。

答案:C

试题详情

5.(2010·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

时间(天)
1
5
9
13
17
21
25
29
33
37
成虫数(只)
6
10
28
71
131
207
270
302
327
34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丰富、环境条件适宜;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下降;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第37天种群密度达到最大)有关;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故C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4.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和,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种群特征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种措施直接调节的是种群的出生率

B.生殖隔离的产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在“S”型曲线中,当种群的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将保持稳定不变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大小的直接因素

解析: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实际上是通过直接控制人口的出生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长;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产生了生殖隔离,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在“S”型曲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数量并不是稳定不变的,而是保持动态平衡。

答案:C

试题详情

3.(2010·山东卷,8)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A选项不正确。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B选项不正确。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D选项不正确。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C选项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2.(2011·西南师大附中摸底)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另一个生态因子的作用

B.当生存温度升高时,最适生存空间的湿度也随着增大

C.影响该昆虫数量的生态因素就是温度和湿度

D.在相对湿度为90%,温度为30 ℃和35 ℃的条件下,种群数量相等

解析:全面而正确地理解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主导作用。由图中曲线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温度的改变会影响湿度的作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对应的最适湿度也不相同,随着湿度的增大,最适温度也在升高。题干中仅仅体现了温度和湿度对昆虫数量的影响,但影响昆虫数量的还有大气成分、食物、天敌等其他的生态因素。

答案:C

试题详情

1.(2011·邯郸摸底测试)在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数学模型中,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下列条件会使种群K值增加的是(   )

A.地面进行硬化后的家鼠

B.干旱环境中的东亚飞蝗

C.引入北极狐后的旅鼠

D.干旱环境中的大熊猫

解析:家鼠常打洞穴居,因此地面进行硬化后不利于其生存,种群K值减小;北极狐与旅鼠之间为捕食关系,引入北极狐后会使旅鼠种群K值减小;大熊猫主要以嫩竹为食,干旱环境中的竹子不易生出嫩枝叶,因此使得大熊猫食物缺乏,种群K值减小;干旱环境有利于蝗虫产卵(产于土壤中)与繁殖,因此会使东亚飞蝗种群K值增加。

答案:B

试题详情

16.(2010·潍坊模拟)利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原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下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能量单位为:J·cm-2·a-1)。

请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中A代表________,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________J·cm-2·a-1,其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

(4)由于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能力,其基础为________

(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两项)

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2)A为生产者、植食动物、肉食动物经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由于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随营养级的升高所得的能量变少,所以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需要输入的有机物增多。(3)第二营养级传递给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为0.25+5.1+0.05+2.1-5=2.5 J·cm-2·a-1,生产者传递给植食动物的能量为0.5+2.5+4+9-2=14 J·cm-2·a-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3+23+70+14=110 J·cm-2·a-1,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2.7%。(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5)建立“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3)110  12.7%  (4)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  (5)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至少答出两点)

试题详情

15.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的完整性来看,该生态系统还缺少________

(2)图中食物链上的相邻物种之间存在着“食与被食”的关系,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参与过程⑤的生物种类主要有________,其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若上述生态系统代表农田生态系统,则在被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若农作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a 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________kJ。

(5)分析上图,用箭头、文字、字母完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

解析:(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两部分,图中缺少太阳能、水、无机盐等成分。(2)信息传递维持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在调整种群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3)B为分解者,⑤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参与该过程的主要是腐生细菌和真菌,通过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4)弃耕后的农田发生的是次生演替。图中的最高营养级是C(食物链为A→D→C),所以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为a/100~a/25。(5)绘制能量流动图解时,要注意不能没有能量来源--太阳能,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答案:(1)太阳能、水、无机盐等(不可缺太阳能)  (2)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腐生细菌和真菌  将有机碳转变为无机碳  (4)次生演替   (5)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