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2010·福建质检)日前,英国和瑞士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过敏反应的元凶是基因缺陷。在正常人体内能够产生一种“调节性T细胞”,控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但在有过敏史的人体内,这种细胞却无法正常生成。研究者通过分析调节性T细胞生成机制及其相关基因,发现一种基因(GATA-3)能够抑制另一种基因(FOXP3)发挥作用,阻碍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从而使免疫系统对外界异物产生过度反应,导致过敏。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可能是由遗传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引起的
B.向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导入健康的基因,有可能成为治愈某些过敏症的方法
C.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可与过敏原结合,对组织细胞有破坏作用
D.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等反应,这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
解析: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CO2、H+、组织胺等化学物质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范畴。
答案:C
12.(2010·武昌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
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
C.寒冷环境中,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多有关
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大于20℃的产热速率,散热速率小于20℃的散热速率
解析:寒冷环境和炎热环境中,正常人的体温都能保持相对稳定,即产热速率寒=散热速率寒、产热速率炎=散热速率炎。因产热速率寒>产热速率炎,故散热速率寒>散热速率炎。
答案:D
11.(2010·江苏卷,5)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
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
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
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
解析:本题考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T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在胸腺,若无胸腺就无法产生T细胞,而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大多数抗原的呈递需要借助T细胞来完成,只有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因此无胸腺裸鼠只保留少部分的体液免疫,故A项错误。B项,由于该种鼠没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也很弱,故该种鼠应该在无菌条件下饲养,否则易感染病原体而死亡,B正确。外来移植器官、癌细胞都是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对象,而该种鼠无法产生T细胞,没有细胞免疫,故C、D两项正确。
答案:A
10.(2010·绍兴一模)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空气传播
B.艾滋病的病原体HIV可在细胞外顽强生存
C.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因而艾滋病是一种遗传病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解析:A错误: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传播;B错误:艾滋病的病原体HIV为病毒,病毒依靠活细胞提供的物质和能量而生存;C错误:艾滋病是一种传染病而不是遗传病;D正确: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下降甚至丧失,多种病原体乘虚而入,肿瘤细胞也不能被发现而清除,故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
答案:D
9.(2010·朝阳区模拟)近年来在疫苗家族中增加了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它们由病原微生物中的一段表达抗原的基因制成,这段基因编码的产物仅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以下关于DNA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是因为DNA疫苗具有抗原
B. DNA疫苗引起免疫反应前必须经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
C. DNA疫苗导入人体后,效应B细胞分化为记忆细胞
D. 接种后若感染此病原微生物,则体内记忆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
解析:DNA疫苗经转录和翻译控制合成的蛋白质为外源蛋白质,起抗原作用,A错误、B正确;C错误:效应B细胞的作用是分泌抗体,而不能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而不是由记忆细胞产生的。
答案:B
8.(2010·济宁调研)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量出汗后应喝些淡盐水,这样可以维持细胞内液的正常渗透压
B.糖尿病患者机体逐渐消瘦,原因是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
C.人体对寒冷刺激的反应,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过敏原刺激时,会引起过敏反应
解析:大量出汗后应喝些淡盐水,这样可以维持细胞外液的正常渗透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发生障碍,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故机体逐渐消瘦。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代谢增强,产热增多,故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过敏反应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发生的。
答案:A
7.(2010·浙江卷,5)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包括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根据图示信息知,图①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相同,A错误;由于②电流方向为甲→乙,所以图②中乙为受刺激部位,而甲为静息部位,甲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B错误;与图②类似,图④电流方向为乙→甲,说明乙部位已经恢复为静息电位,而甲部位处于去极化过程,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C错误;图⑤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甲、乙两个部位均恢复为静息电位,即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D正确。
答案:D
6.(2010·郑州检测)下图为人体内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激素甲是人体内惟一可以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B.下丘脑还可产生某种释放激素直接促进激素甲的分泌
C.该调节过程包含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
D.缺乏激素甲的病人体内蛋白质供能的比例会增加
解析:因是血糖调节,激素甲使血糖浓度下降,故激素甲为人体内惟一降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某内分泌腺为胰腺。此图解显示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但要注意的是下丘脑不能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激素。若胰岛素缺乏,则糖类代谢发生障碍,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加强。
答案:B
5.(2010·苏州调研)下图为人体内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当受到寒冷刺激时,a、b、c、d激素的分泌均会增加 ②c、d激素分泌增多,可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③下丘脑是感觉体温变化的主要中枢,是形成冷觉、热觉的部位 ④下丘脑具有渗透压感受器功能,同时能合成、分泌e激素 ⑤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⑥上图表示的调节过程中,垂体后叶不属于效应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解析:图解中a、b、c、d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e表示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代谢增强、产热增多。形成冷觉和热觉的中枢在大脑皮层而不是下丘脑。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促进垂体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但不能直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的多少也受神经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垂体后叶应属于效应器。
答案:B
4.(2010·北京东城质检)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地将三位航天员送入太空,28日飞船安全返回地面,首次实验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行走。下表甲、乙、丙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实际测得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以下对此表分析及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项 |
进食后
(小时) |
0.5 |
1 |
1.5 |
2 |
2.5 |
血糖浓度 (mg/dL) |
120 |
120 |
110 |
90 |
95 |
|
乙项 |
测量时间 |
6时 |
9时 |
12时 |
15时 |
18时 |
体温(℃) |
36.7 |
36.8 |
37 |
37.1 |
36.9 |
|
丙项 |
测试物 |
胃液 |
唾液 |
血液 |
肠液 |
胰液 |
pH |
0.9-1.5 |
6.8 |
7.4 |
7.7 |
8.0 |
A.进食1-2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与血糖转变为肝糖原有关
B.1.5小时后,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开始发挥其作用
C.甲项调节是由激素控制,属于体液调节;乙项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属于神经调节
D.根据丙项数据分析,人体淀粉酶所需的最适pH要明显高于蛋白酶
解析:A正确: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素分泌增多,血糖用于氧化分解供能后,多余的血糖转变为肝糖原储存起来;B错误:如1-1.5小时之间血糖浓度已开始下降,故在1.5小时前,相关激素就在发挥其作用;C错误:血糖平衡和体温平衡都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唾液中存在淀粉酶,蛋白酶存在于胃液和胰液中,胃液的pH很低,但胰液的pH为微碱性。
答案:A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