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3227  213235  213241  213245  213251  213253  213257  213263  213265  213271  213277  213281  213283  213287  213293  213295  213301  213305  213307  213311  213313  213317  213319  213321  213322  213323  213325  213326  213327  213329  213331  213335  213337  213341  213343  213347  213353  213355  213361  213365  213367  213371  213377  213383  213385  213391  213395  213397  213403  213407  213413  213421  447348 

8.关于群落的结构与演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可看作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典型实例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应属次生演替的实例

C.群落中各种群间不存在地理隔离,因而能进行基因交流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为动物创造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为动物种群分层分布提供了基础

试题详情

7.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原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

试题详情

6.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

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

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

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

试题详情

5.四川大地震中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今后堰塞湖的演替属于           ( )

A.原生演替

B.先是原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原生演替

试题详情

4.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学生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几天(d)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增减情况见下表:

实验材料
生物数量(个/mL)
 
1 d
2 d
3 d
4 d
5 d
6 d
7 d
8 d
9 d
枯草杆菌
180
160
140
160
180
160
140
50
60
大草履虫

60
70
80
60
50
40
20
10
双小核草履虫




20
40
60
80
100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属于草履虫,二者为种内斗争关系

B.在两种草履虫的竞争关系中,双小核草履虫竞争获胜,但9 d后,双小核草履虫数量不一定继续增加

C.大草履虫与枯草杆菌构成捕食关系,在放入双小核草履虫之前,枯草杆菌的大部分能量流向大草履虫

D.将该烧杯置于光照、温度等条件适宜的环境中,烧杯内的生物数量可长期保持稳定

试题详情

3. 下列有关害虫防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可以利用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

②化学防治虽然一定程度上污染了环境,但杀虫效果好,所以要以化学防治为主

③推广抗虫棉时,常与普通棉间行栽种

④化学防治往往会引起害虫再度爆发,因为杀虫剂不仅会杀死害虫的天敌,而且经过选择作用,增强了害虫的抗药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2. 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

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

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           ( )

试题详情

1. (2010·上海生物,14)如图为a、b、c、d四个不同种食叶昆虫的数量随山体海拔高度变化

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海拔2 000米处的物种均匀度高于海拔3 000米处

B.b数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不能体现该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C.海拔3 000米处,b、c数量差异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D.海拔4 000米处, a、b、c、d的数量差异体现遗传的多样性

试题详情

9.38生物群落的构成与演替

试题详情

12.(创新探究)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 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红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向A、B两支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水浴加温至60℃的________溶液,水浴保温5 min
第三步
将____________________后,向A、B试管内各加入2 mL,然后________

实验结果预测: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产生还原糖。由图分析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还原糖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60℃时还原糖含量最高,说明此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大。(2)土豆含有大量的淀粉,但不含还原糖,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少淀粉酶,淀粉不能被水解为还原糖。(3)此小题是简单的条件限制性实验设计。分析该实验的题目是“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可知单一变量是有无淀粉酶,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实验的自变量为土豆提取液(去淀粉),用红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设置对照,因变量为还原糖,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试管A中没有淀粉酶,不反应,仍为斐林试剂的蓝色,试管B中有淀粉酶,与淀粉反应生成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能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 (1)还原糖是酶促反应的产物,60℃是相关酶的最适温度条件

(2)土豆不含淀粉酶

(3)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第二步: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

第三步:等量的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注入C试管混合均匀 沸水加热2 min

A试管内液体为蓝色,B试管内液体为砖红色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