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解析: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之间,体温保持在37 ℃左右,渗透压约为770 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答案:B
5.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解析:考查红细胞的结构和理解推理能力。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是细胞内的蛋白质,当红细胞由于某种原因破裂后,血红蛋白就会释放出来进入血浆,使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升高,根据题意,D是最可能的,其余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可排除。
答案:D
4.(2010年高考安徽理综)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刺激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B.内环境是一个主要由H2PO/HPO构成的缓冲体系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场所
D.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解析:内环境的渗透压下降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使尿量增加,引起内环境的渗透压上升而使内环境渗透压恢复正常;内环境中有许多由缓冲物质构成的缓冲体系,其主要的缓冲对是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共同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解析:本题考查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
答案:B
2.(2011年泰州调研) 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生活所必需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
B.pH和温度的稳定,都给酶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创造了条件
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
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神经-体液-免疫网络的调节。内环境渗透压、pH和温度等保持在适宜范围之内,为组织细胞的正常代谢创造了条件,这种稳态遭到破坏后,酶就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答案:D
1.(2011年厦门质检)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成分、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弱碱性的水会改变内环境的pH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D.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成分可以交换,它们共同构成内环境
解析:内环境pH维持在适宜范围内,内环境稳态维持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内环境为血浆、组织液、淋巴。
答案:B
15.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常染色体上)的动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量变化的曲线图。根据此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染色体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图中8处B曲线的变化,可表示的生理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处以后开始的细胞分裂方式为________。
(3)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_和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在4-6时期为________个。
(5)发生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现象的区间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该生物雌性个体为例,在下图的方框中画出形成AB雌配子时处于6-7时期的细胞分裂示意图(标上基因)。
解析: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是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而DNA是渐增、成倍减少的,故曲线A表示DNA含量的变化,而曲线B表示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由曲线的变化可知在7处产生了生殖细胞,8处染色体数目加倍,表示受精作用完成,受精卵的分裂为有丝分裂。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含有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含有染色单体;4处完成了减数第一次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即在2-4或者是3-4之间,6-7区间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次级卵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
答案:(1)曲线B (2)受精作用 有丝分裂 (3)1-6
9-11 (4)20 (5)3-4或2-4 (6)见下图
14.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a、b、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________,图2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时期的是图________。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图2中丙所示的细胞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过程。
(4)符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图1中哪些时期所对应的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________(填编号)。
解析:(1)图1是减数分裂,b从无到有再到无,表示染色单体;a发生减半,表示染色体;c加倍(复制),再两次减半,表示DNA。图2中甲是有丝分裂中期,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图1中Ⅲ染色体已减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对应图2中的乙。图2中丙细胞移向两极的各为一个染色体组。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是间期DNA的复制。由Ⅱ变化为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过程。
(4)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是雌性动物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1中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或结束后的细胞,是Ⅲ和Ⅳ。
答案:(1)a 甲
(2)乙 2
(3)DNA复制(或RNA合成) 丙→乙
(4)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Ⅲ和Ⅳ
13.图一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2n=4条),三个细胞均来自同一个体,图二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数学模型,请据图回答:
(1)丙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甲、乙、丙三个细胞中,处于减数分裂过程的是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细胞内染色体数量最多的是______。
(2)图二数学模型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bc段可以表示图一中________细胞的染色体组数目变化。
(3)m所代表的数值是________。
解析:甲图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且细胞质为均等分裂,故甲图是初级精母细胞,由于甲、乙、丙三个细胞来自同一个个体,丙图为次级精母细胞,丙图产生的细胞应为精细胞,乙图的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图二表示的是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bc段表示染色体数目加倍,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是2→4→2,由此可知m应为2。
答案:(1)精细胞 甲、丙 甲、乙 乙 (2)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乙 (3)2
12.生物体的生长离不开细胞的增殖,下列与细胞增殖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减数分裂中两两配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也存在
B.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为5对
C.幼龄个体的细胞增殖旺盛,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处于细胞周期中
D.不是所有增殖的细胞都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关
解析: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后,生殖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变为10条,而不是5对。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