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自然环境因素,并且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据此回答10-13题
10. 影响早期逐水草而居的人口迁移方式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水源 C。土壤 D。矿产资源
11. 20世纪80年代大量人口迁入深圳、珠海等地,这说明
A.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迁移
B. 经济布局的改变影响人口迁移
C.交通、通信的发展影响人口迁移
D. 气候条件影响人口迁移A
12.下列对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对人口迁移自古至今起主导作用
B.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C.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不同时起作用
D.婚姻家庭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13.下列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对环境无影响
B.工业社会科技的进步削弱了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C.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D.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在任何时候都大于对迁出地
读下图(图4-11-7),回答6-9题
6.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韩国
C.巴西、埃及 D.中国、新加坡
7.图中第一阶段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的原因在于
A.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
B.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
C.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
D.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
8.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A.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四阶段
9.“十五”计划中要求把我田 人口控制在13.3亿,为此我国应采取的人口模式是
A.第一阶段 B. 第二阶段 C. 第三阶段 D. 第四阶段
5.第五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统计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
A.近几年人口增长过快
B. 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C.国内自发的人口迁移大量增加
D. 大量的国际人口迁移
4.与 10年前相比,我国人口中0-14岁人口比重下降了4.8%,65岁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1.39%,而总人口增加了近1.3亿。因此,新世纪人口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A.控制人口盲目流动
B.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
C.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势头
D.适度提高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为了摸清全国人口状况,国家组织大量人力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这次普查国务院特别强调对各外资企业、三资企业和娱乐场所要认真清查登记,据此回答:
3.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图4-11-5)中“*”表示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 B.23%
C.13% D.60%
1.下图(图4-11-3)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 A 新出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3. B 减少 4. B A
[点评] 该题以三个不同国家的人口年龄及性别结构图为设题背景,分析三国的性别构成特点以及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同时也要求从图中分析三个国家的人口问题。
[200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月考卷]读某三国人口年龄及性别构成示意图(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 据上图,三国人口性别构成所表现出的共同特点是 。 2. A、B、C三国,人口出生率最高的是 ,判断依据是 。 3. 三国中育龄妇女(15~49岁)的比重最大的是 国;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每个育龄妇女生育的子女数将 。 4. 假设三国的人口总数相等,国内所需劳动力也相同,根据现有资料推断,近年来可能有较多劳动力输出的国家是 ;在未来30年内每年支付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数额最大的国家是 。
[答案] 1. 各年龄段男女人口所占比重基本平衡
例3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1-2题。
1. 该市迁入的人口特征有 ( )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2.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JY](〓〓) ①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的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 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对环境影响。 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15~29、30~44岁年龄段迁入人数最多,说明以青壮年人口为主,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最主要、最经常的因素;人口迁入人数中0-14岁、60岁以上人数比较多,说明增加了该市被抚养人口,根据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的弊端,可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答案] 1. B 2. C
规律技巧提炼
列表比较区别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