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5243  215251  215257  215261  215267  215269  215273  215279  215281  215287  215293  215297  215299  215303  215309  215311  215317  215321  215323  215327  215329  215333  215335  215337  215338  215339  215341  215342  215343  215345  215347  215351  215353  215357  215359  215363  215369  215371  215377  215381  215383  215387  215393  215399  215401  215407  215411  215413  215419  215423  215429  215437  447348 

3.下列做法符合上述分配制度的有(  )

①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②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信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③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调节获得个人额外收入    ④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A.①②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②

试题详情

2.确立按劳分配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根本原因是 (  )

A.我国建立的是以公有制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我国经济成分中,公有制为主体,同时存在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C.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比较落后,且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D.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

试题详情

1.[例题](07年海南卷)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对象是

A.社会总产品     B.个人消费品     C.生活必需品     D.物质总产品

相关训练2-8题

(09嘉兴测试)2008年12月18日,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既鼓励先进、促进发展,又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据此完成2-4题。

试题详情

10.(2008 江苏苏州)以下是我国某地农业发展的四幅统计图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图可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变化的趋势是:                    。

(2)根据所给的资料,分析上述变化产生的原因。

(3)由乙图可知非农业人口的比重约为   %。若该地区非农业人口以外出打工为主要形式,则他们从事的工作主要有          、           。

两年高考真题

[答案]1.B [解析]由图知,该河降水集中的月份河流含沙量较大,说明该地主要环境问题为水土流失,故选B。

[答案]2.C [解析]水土流失易导致下游输沙量增大,水库淤积严重,蓄洪能力下降,河道淤积,河床抬高,不利丁内河航运.还易造成决堤泛滥,故选C。

[答案]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表格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同降雨强度下,流失泥沙量由小到大是混交林地、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坡耕地,故D正确。

[答案]4.B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混交林地泥沙量较小,油松幼林地(单一树种)泥沙量大,故①③正确。开垦坡地泥沙量最大,不能有效改善当地生态,故②错。荒草地与油松幼林地相比,降雨强度相同条件下,荒草地泥沙量小,故④错。

 三年名校模拟

 [答案]1.B[解析]本题易错选A项,其原因是不会运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去分析,且评价时不注意优势资源和存在问题的描述。解答此题的主要思路是抓住关键,由因及果,并进行纵横联系。

[答案]2.D  3.B 4.B[解析]根据景观图可以看出该地位于我国的草原牧区,草原牧区风能资源丰富,其因地制宜地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途径是利用风力发电,由于该地区的过度放牧,使荒漠化程度加剧。

[答案]5.C  6.D  7.B[解析]该河流的径流量与雨量大致一致,说明该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径流输送;该河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根据地图可知,河流在4月下旬即进入汛期且汛期较长,所以该河流在我国的南部沿海地区。易出现台风和旱涝灾害;图中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即最大流量滞后,且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是由于植被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涵养水源的功能在加强。

[答案]8.CD  9.BC [解析]河西走廊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祁连山丰富的冰雪融水以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而成为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该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时,由于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和不合理的用水,面临土地沙漠化与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环境问题。

[答案]10。(1)荒漠化总面积逐渐缩小   (2)①农业人口(人口)增长趋缓;②林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的发展;③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大大提高。(3) 17%(±2)建筑业、服务行业或第三产业(商业、餐饮、保洁等)

[解析]从图甲看出该地区土地荒漠化总面积逐渐缩小,具体原因与后三个网幅资料有关,农业人口增长趋缓、多种经营的发展与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大大提高等,审题是关键。

试题详情

9.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水土流失     B.土地沙漠化   C.土壤盐碱化    D.酸雨危害

试题详情

8.该地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有利条件是

 A.气象灾害少             B.热量充足,一年两熟

  C.水源较丰富             D.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试题详情

7.图中8月中旬的一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降水量与最大流量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近年观测发现,这个时间差逐年变大,这可能是由于该流域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        B.种草种树,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

 C.降水强度逐年增大        D.气候趋暖,蒸发量不断增大

 (2008江苏南通)读河西走廊自然景观示意图,回答8-9题。(双选)

试题详情

6.该河流域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①滑坡 ②低温冷害 ③台风灾害  ④泥石流⑤旱涝灾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试题详情

5.该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

 A.水汽输送    B.降水     C.径流输送   D.蒸发

试题详情

4.造成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利用地下水资源  D.工矿开发

 (2008 江苏苏州)下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河流实测流量和降水量,读图回答5-7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
閸忥拷 闂傦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