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5690  215698  215704  215708  215714  215716  215720  215726  215728  215734  215740  215744  215746  215750  215756  215758  215764  215768  215770  215774  215776  215780  215782  215784  215785  215786  215788  215789  215790  215792  215794  215798  215800  215804  215806  215810  215816  215818  215824  215828  215830  215834  215840  215846  215848  215854  215858  215860  215866  215870  215876  215884  447348 

2.冷高压:冷高压是指近地面受热少气温低,气体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空气分子大量集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如热力环流图中的 B 点。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极地高气压带便是典型的冷高压,极地气温低,高空气体下沉。冬季北半球蒙古、 西伯利亚一带由于气温低而形成亚洲高压, 在这个高压的影响下, 我国北方冬季呈现 “干压表现为气温与气流的因果关系。其垂直方向的气流可认为是冷热气流。其形成要与气旋、反气旋(气流分布状况)区别开来。气旋的中心气压是低气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由四周向中心流,中心气体大量集聚,因而垂直方向上形成上升气流,可称之为推动气流。与这相反,反气旋中心是高压,中心气体往四周流,其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补充,可称之为补偿气流。无论是推动气流还是补偿气流其成因都与冷热气流不同,它们都是动力原因引起的。

试题详情

热低压和冷高压都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关系。地表的冷热不均是引起气压高低变化的重要原因。

1.热低压:热低压是气温和气压的双重表现,二者具有相关性, “由于热而形成低压” 。

如下图 1 为热力环流简图,近地面 A点附近气体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这就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 。赤道低气压带是最典型的热低压带。北半球夏季,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容量不同,陆地增温快降温也快,因此同纬度的地方陆地比海洋温度要高,在陆地形成了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在北美大陆形成北美低压。我国夏季午后(14 点) “闷热” ,多对流雨,就是热低压造成。

试题详情

2.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曲线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教材中以示意图的形式反映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这一变化规律,如能把示意图转换成统计图,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绘图能力, 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能间接地反映某地的气温变化规律,用于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的判断。如右图是地球上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其中①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②地位于赤道上;③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回归线上);④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极圈上)。总体而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双峰曲线,且双峰靠的越近,该地越接近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单峰曲线,纬度越高,最大值越小。

例 1.图中曲线⑤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为

A.0°        B.15°S           C.8.5°N             D.43.5°N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

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最有可

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强冷空气在我国广大地区频繁活动

B.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C.圣地亚哥正值干季

D.长江口海域盐度比平均值偏低

解析:本题组重点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方向可知,在连续两个 90°之间有一个低值 75°,说明此地位于热带,且与回归线相差 15 度,所以该地最有可能是 8.5°N,故选项 C 正确。第(2)题:当太阳直射时,物体没有影子,因此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曲线③。第(3)题: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即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南美的圣地亚哥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恰好为雨季,长江进入汛期,长江口盐度比平均值低,故选项D 正确。答案:(1)C (2)C (3)D

例 2.读 a、b 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及 a 地夏至日、春秋分周日运行图。回答以下问题:

(1)a 、b 两地的纬度分别是 a       ,b         。

(2)在子夜(0 时)时,a 地的太阳高度是___

解析: 根据左图可知, 夏至日在一天 24小时内太阳高度保持不变肯定是北极点, 则 b 地的纬度是 90°N;a 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0°,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出:a 地的地理纬度是 83.5°N ; a 地这一天的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纬度-[90°-δ],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答案:(1)83.5°N  90°N (2)17°

试题详情

1.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 识别太阳高度 的日变化统计曲线, 有利于正确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右图为夏至日,地球表面①、 ②、③、④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和正午(12:00)太阳高度的数值, 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位置: ①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83.5º,应位于北纬 30º左右; ②地昼长为12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为66.5º,应在赤道上;③地出现极昼,且太阳高度始终为 23.5º,应位于北极点上;④地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33.5º,应位于北纬 80º左右。特别应注意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终日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试题详情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位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某地一日中太阳的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间而变化。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太阳高度为 0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太阳高度为 0º。 正确把握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刻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由些可推理分析物体影子方向和长短、建筑物合理间距等问题。

试题详情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一般可用“H=90º-φ+δ”这一公式来计算(注: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所求地的纬度,并且同半球取“+” ,异半球取“-” )。该计算公式也可简化为:H=90º-两地纬度差(所求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由此,可得出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为:当地纬度+23º26´;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各地为:46º52´(说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成正比)。

试题详情

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 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试题详情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当地球公转时便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太阳高度的有规律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º;在晨昏线上,高度为 0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 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 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试题详情

鸟岛观鸟 5月是最佳时机;南方高山宜夏季观赏,因夏季雨水多,多云雾;北方的园林宜夏季观赏;冰雕、雪景、雾凇宜冬季观赏。

例 1.读右图,AB 弧是晨线,AC 弧是昏线,据此判断,此时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有:

①摩尔曼斯克可见到午夜的太阳;

②开普敦附近海面风浪不大,利于航行;

③尼罗河进入汛期;

④汉堡的宾馆 正在举行晚宴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此题是让学生根据日照图来判断季节,然后根据季节再来判断地理现象,涉及了高一地理上册的一、二两个单元以及初中有关地理位置的区域知识。学生如果缺乏这种前后知识联系的能力,此题是不可能做对的。AB 弧是晨线,AC 弧是昏线,可以确定 BAC 弧内是白昼,北极圈内是极夜,从而确定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摩尔曼斯克位于北极圈以内,为极夜现象,不可能见到太阳;开普敦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南半球为夏季,气侯上应是副热带高压控制,呈下沉气流,海面上风浪不大;尼罗河汛期主要靠上游的热带草原气候夏季降水,而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 东北信风控制下降水稀少;此时从图中看出 90ºW 地方时 (西六区区时)为 12:00,汉堡为东一区,加上 7 小时,即为 19:00,举行晚宴是可能的。 答案:B。

例 2.下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 30 度,A、B 为晨昏线上的两点,大阳直射在西半

球。据此完成(1)-(3)题。

(1)此时,B点的地方时是

A.2 时     B.8时        C.16 时       D.20时

(2)图中此时刻 B 点位于

A.晨线,昼长 16小时       B.昏线,昼长 8 小时

C.昏线,夜长8 小时         D.晨线,夜长 16 小时

(3)图示所示季节,下列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B.地中海的盐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南非高原上草木枯黄        D.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期

解析:第(1)题: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即为 A 点所在经线,所以其上的地方时为 6 点或 18 点,结合 A 点所在经线的时间,可知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可能是 150°E 或30°W。题干中已知太阳直射西半球,故此时刻太阳直射点应为 30°W,A点的地方时为 18点,即 AB 为昏线。所以 B 的地方时为 20 点。第(2)题:AB 为昏线,B在昏线上,地方时为 20 点,说明 B 点 20点日落,可求得 B点 4 点日出,所以昼长为 16 小时,夜长为8 小时。第(3)题:此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由 AB 为昏线可知此时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是冬半年,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地中海此时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达到一年中的较小值,南非高原此时处于雨季,草木茂盛,南极点附近处于极昼,是科考的最佳时期。

答案:(1)D (2)C (3)D。

试题详情

赤潮一般发生在夏半年;沙尘暴发生在冬半年(春季较多);南极臭氧层空洞发生在 9 月-11 月份(南半球的春季,北半球的秋季)。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