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5838  215846  215852  215856  215862  215864  215868  215874  215876  215882  215888  215892  215894  215898  215904  215906  215912  215916  215918  215922  215924  215928  215930  215932  215933  215934  215936  215937  215938  215940  215942  215946  215948  215952  215954  215958  215964  215966  215972  215976  215978  215982  215988  215994  215996  216002  216006  216008  216014  216018  216024  216032  447348 

18.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但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种种困境,图甲为“我国东部地区春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等值线分布图”,图乙为“某年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土地、人口及耕地占全国总量百分比

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百分比最大的地形区是  ,分析造成该现象的主要

原因。

(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试用水循环的观点解释说

明。

(3)A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有哪些?

(4)图乙中人地矛盾突出的是  地区,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解析 第(1)题,此地春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大,可以从锋面雨带推移和地

形两个角度来考虑。第(2)题,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

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缺乏。第(3)题,降水对农业的不利影响主要是旱、涝两个

方面。第(4)题,人地矛盾主要表现为人口与水、耕地之间的矛盾。

答案 (1)东南丘陵 春季我国雨带推移到此地,降水丰沛;东南季风受到地形阻挡,

形成了地形雨。

(2)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原因: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量丰富,水循环活跃,水资源丰富;

西部和北方相反。

(3)春旱、夏涝。

(4)黄淮海 人均耕地占有量少;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少。

试题详情

17.(2010·江苏泗洪中学)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2008年1月13日至2月8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出现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属建国以来所罕见,具有范围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灾害重等特点。此次天气过程与特定的大气环流形势和拉尼娜现象(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表面海水大规模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有关。

材料二 

(1)造成图甲所示海区表层洋流形成的动力来自_          _

(2)标出图甲中底层洋流的运动方向。

(3)正常年份在图甲所示海区上空形成一个热力环流,请在图中标出。

(4)简述在上题所述热力环流影响下,大洋东、西两岸天气状况。

(5)图乙中赤道附近标注-2.5℃,其含义是   

(6)与正常年份相比,此时图乙海区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有何变化?对东、西两岸天气

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

(7)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此次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原因。

解析 考查洋流的分布、成因及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读材料一须明确南方持续低温、

雨雪、冰冻天气需两个条件:①冬季风势力强;②充足的水汽。此外还要了解拉尼娜现象发生的实质。读图甲,要明确表层洋流是信风造成的,其结果是使大洋西部形成一个水温较高的“暖水池”,大洋东部形成一个水温较低的“冷水池”,从而形成高低气压

差,进一步形成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强弱变化影响东西两岸的天气,甚至全球气候。

读图乙,应明确此时大洋西部水温偏高,东部水温偏低,出现拉尼娜现象。西部水温偏高,使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加强,并给我国带来大量水汽,这是形成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两个主要原因。

答案 (1)信风

(2)略(注意是上升补偿流)

(3)

(4)大洋东部水温低,气压高,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干燥晴朗。大洋西部水温高,气压

低,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

(5)本海区水温比常年平均水温偏低2.5℃。

(6)热力环流势力加强,使大洋东岸更加干旱,大洋西岸降水偏多,易发生洪涝灾害。

(7)①冷空气频繁南下;②暖湿空气带来大量水汽,二者相遇形成锋面降水。

试题详情

下图是“某地地下水水位(虚线)和地面沉降(实线)的变化图”。读图完成15-16题。

15.对该地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地地下水水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下降

B.从水位变化看,虚线代表的是承压水水位

C.该地地下水水位变化和地面沉降始终呈正相关

D.该地地下水水位下降主要与该地地表水缺乏有关

解析 该地地下水水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下水位有上升趋势,A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地下水水位变化与地面沉降不呈正相关,所以C错;该地地下水水位最初埋藏深度只有几米深,之后地面在下沉,地下水水位虽然降低,但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并不太远,即埋藏深度较浅,因此该地地下水水位下降应该是由于地表水缺乏,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可能为潜水。

答案 D

16.当地面沉降超过100毫米时,这时的地下水水位称为警戒水位。该地警戒水位和出现的时间大概是                              ( )

A.20米;1983年      B.30米;1985年

C.40米;1989年      D.20米;1990年

解析 此题首先要从地面沉降100毫米处引直线,找到与地面沉降线相交的A点,然后从A点出发,作垂线与横坐标年份相交找到对应的年份为1989年,与地下水水位线相交于一点B,从B点再向左引直线,找到此时地下水水位深度为40米。如下图所示:

答案 C

试题详情

(2009·重庆文综)下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4.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 )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盆地为我国的一个内陆盆地。第13题,天然绿洲应形成于山麓冲积扇上,且土壤肥沃(土壤颗粒较小),故③处最合适。第14题,内流河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流量最大,越往下游流量越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答案 13.C 14.D

试题详情

(2009·福建毕业质检)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完成11-12题。

11.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量、地形          B.气温、降水量

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       D.地形、土壤

12.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 )

A.水田种植,耗水量大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

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

D.径流总量小,耕地多

解析 第11题,各省区水土配合差异主要与气候(降水)和地形有关。第12题,我国北方地区平原广阔,但雨季开始晚,结束较早,总降水量偏少,地面径流总量小。

答案 11.A 12.D

试题详情

(2010·江苏样题)读下图,完成9-10题。

9.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的年份是                      ( )

A.1970年         B.1980年

C.1990年         D.2000年

10.2000年较1990年水位变化减小,其原因最有可能是流域内           ( )

A.年降水量增大      B.上游围湖造田

C.植被覆盖增加      D.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第9题,根据该河段水位变化示意图,从某一年洪水期水位和枯水期水位差的大小变化来判断该河段水位季节变化的情况,由此可以得出1990年水位季节变化最大。第10题,由于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将使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答案 9.C 10.C

试题详情

(2009·许昌联考)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箭头表示洋流的分布位置及流向,读图回答7-8题。

7.a、b、c、d、e表示的洋流中,既属于补偿流,又属于寒流的是        ( )

A.a和e      B.c和d

C.d和e       D.b和c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M点到N点的方向与F点到E点的方向正好相反

B.M点到N点的方向与F点到E点的方向相同

C.从F点到E点的方向是先向西北后向东南

D.从M点到N点的方向是向西北

解析 第7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又由180°经线可知a为秘鲁寒流,b为南赤道暖流,c为东澳大利亚暖流,d为西风漂流,e为西澳大利亚寒流,所以既属于补偿流、又属于寒流的是a和e。第8题,从M点到N点的方向是向西北方向,从F点到E点的方向是向西南方向。

答案 7.A 8.D

试题详情

(2010·丽水调研一)下图表示世界某区域。据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海域表层洋流属于                        ( )

A.风海流           B.密度流

C.垂直补偿流         D.水平补偿流

5.图中乙地区气候有别于该大陆同纬度西部的主要原因是            (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6.图中丙海域海上航行安全性极差,其根源是陆上经济落后,主要是因为     ( )

A.海上渔业资源贫乏

B.沿海为荒漠景观,经济难以发展

C.沿海水稻种植业水平低

D.沿海种植园经济水平低

解析 第4题,甲海域为沟通红海和印度洋的曼德海峡,红海盐度高、密度大,因而与印度洋之间形成明显的密度流,表层海水由印度洋流向红海,故答案为B。第5题,乙地区虽位于赤道附近,但因地形为东非高原,受地形影响形成了与其西部明显不同的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第6题,索马里附近地区是非洲经济相当贫困落后的地区,该地沙漠广布,恶劣的环境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答案 4.B 5.C 6.B

试题详情

(2010·启东质检)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1-3题。

1.E处为纳米布沙漠,它沿非洲西南大西洋海岸延伸2 100千米,该沙漠最宽处达160千米,而最窄处只有10千米,其沿海岸线延伸受到                 ( )

A.暖流影响        B.海陆分布影响

C.大气环流影响     D.寒流影响

2.F处自然带在此处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海陆分布        B.降水

C.地形          D.洋流

3.M处为世界重要的渔场,其成因是                     ( )

A.温带海区       B.寒暖流交汇

C.上升流的影响     D.河流的注入

解析 第1题,E处沿岸有本格拉寒流经过,对当地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对沿岸沙漠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第2题,F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该自然带分布的纬度范围是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而此处分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的原因是陆地的缺失,选项A正确。第3题,M处为热带海区,没有大的河流注入,选项A、D错误。该海区只有寒流经过,形成上升流,为渔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答案 1.D 2.A 3.C

试题详情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地貌是沙丘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西北地区。

(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的沉积岩,判断理由是具有层理构造

(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4)岩石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变质岩。

(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A,理由是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解析 图示地表为流动沙丘,是由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读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类岩石的下半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A与B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B为岩浆沿着原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形成晚。

答案 (3)C标注在B岩石的下半部,D标注在B地顶端(地表)。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