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0·海淀期末)水准仪测量法是高程测量最精确的方法之一,它是利用水准仪提供一条水平视线进行测量的方法,如图甲所示进行测量。据图回答9-10题。
9.已测得A点的海拔为53.195米,通过水准仪A标尺的读数为1.386米,B标尺的读数为0.824米,判断B点的海拔高度及与A的相对高度分别是 ( )
A.54.581米、1.386米
B.55.405米、2.210米
C.53.757米、0.824米
D.53.757米、0.562米
10.图乙所示为一中学地理活动小组用简易方法测得的某地高程情况,如果该地降水丰富,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区域较大的溪沟可能有 (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解析 首先通过水准仪A标尺的读数1.386米与B标尺的读数0.824米,算出A、B两地的相对高度为0.562米,在此基础上可推算出B点的海拔高度;图乙中显示了各点高程,大致可画出等高线图,由等高线的弯曲可得出有两条溪沟。
答案 9.D 10.B
读下图,回答7-8题。
7.甲、乙、丙三艘船同时出发驶向180°经线,而且同时到达,速度最快的是 ( )
A.甲 B.乙 C.丙 D.乙和丙
8.若图示甲、乙、丙三处阴影面积相同,则关于三个阴影区域比例尺大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比例尺最小,丙的比例尺最大
B.甲、乙、丙的比例尺相同
C.甲大于乙,乙大于丙
D.乙的比例尺最小
解析 该题组主要考查地球上的距离和比例尺的知识。第7题,相同经度间的纬线长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三艘船中乙位于赤道,距离最远。第8题,图上甲、乙、丙三处阴影图上面积一样,但实际面积乙>丙>甲,则比例尺的大小顺序为甲>丙>乙。
答案 7.B 8.D
(2010·辽宁鞍山调研)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符合下列条件的点为 ( )
①该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②该点以北为高纬度,以南为中纬度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6.某幻想家幻想在某年7月从e地深入地下过地心后从地球另一端钻出,他可能看到的自然景观是 (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温带草原
解析 第5题,东半球为20°W-0°-160°E,西半球为160°E-180°-20°W;30°-60°
中纬度,60°-90°高纬度;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度数增加的为东经度,反之为西经度。第6题,根据地理坐标对跖特点,该幻想家从e地深入地下过地心后从地球另一端钻出的地点在(0°,40°E),位于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景观。
答案 5.D 6.B
(2010·江苏南京阶段检测)冬至日(12月22日)凌晨4点(地方时)一架飞机从甲地 (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后抵达乙地 (60°N、80°E)。据此回答3-4题
3.飞机途中航向 ( )
A.一直不变 B.先朝东北后朝东南
C.先朝西北后朝西南 D.先朝北后朝南
4.这架飞机若以同样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致需要 ( )
A.16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24小时
解析 第3题,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是过这两点的地球大圆上被这两点分成的劣
弧长,因为甲、乙两点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因此过这两点的大圆在一个经线圈上,又
因为这两点均在北半球,所以过经线圈被它们分得的劣弧要经过北极点。因此最近的走法
是先朝北再朝南。第4题,从甲地过北极到乙地,飞了纬度60°,所以飞了60×111=6 660
(千米),用了8个小时。而在60°N上飞行,飞了180°,路程只有赤道上的一半,相当于走
了180×111×0.5=9 990(千米),所用时间为12个小时。
答案 3.D 4.B
(2010·广东江门模拟)下图是“华北地区某地实测的海拔高程数据”,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
A.坡度:甲>乙 B.气温:丙>丁
C.降水:乙>丁 D.海拔:甲>丙
2.图中四地中,林木分布最茂密的是 (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解析 第1题,先根据高程画出等高线,可以看出是两峰夹一鞍部的地形,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第2题,乙地位于迎风坡,降水多,且位于阴坡,蒸发少,水分条件最好。
答案 1.C 2.B
18.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简图”,图中的比例尺是1∶2 000 00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
(1)图中可能会形成冲积扇平原的地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请根据图中等高线与等潜水位线的特征,分别说明甲、乙两处的河流特征。
(3)判断图中A区地形,并说明其在防洪方面的作用。
解析 河流堆积地貌一般是在河流的出山口和河流的入海口,图中四点中,②地位于河流的出山口,易形成冲积扇平原,③④位于河流的凹岸,河流的侵蚀作用大于堆积作用。甲、乙两地由于所处地形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存在较大差异。A为湖泊,对河流径流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答案 (1)B
(2)甲:位于平原上,水流平缓,是地上河,无支流汇入;乙:位于山谷中,水流急,支流多,水量大。
(3)湖泊或洼地。作用:分洪、蓄洪。
17.(2010·浙江五校联考一)模拟实验法是探究地理自然规律的重要方法。下面是关于“内力作用过程和地质构造”的探究学习过程,请你根据有关地理知识,完成相关实验项目。
(18分)
实验过程
(1)研究方法:模拟实验法。
(2)研究目的:把大尺度的时间变化过程“浓缩”在几分钟内完成,通过模拟实验感悟地质变化过程。
(3)实验材料:4 cm×30 cm的竹片2片(也可以用木片、三合板替代)。
(4)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内力作用过程是一个受力的过程;竹片与岩石都具有“刚性”和“塑性”,竹片的受力形变过程与岩石的受力形变过程比较相似。
(5)实验过程和现象:在方框内画出对应的地质构造示意图。
(6)研究结论
①褶皱、断层和地震都属于 作用。
②背斜容易形成山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地球是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的部位是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规律探究性实验题。在解答问题时必须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点:第一,内力作用是促进地壳运动形成地质构造的主要能量;第二,内力作用下形成的构造类型及形成机制;第三,明确地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答案 (5)
(6)内力 顶部因张力作用,岩石比较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山谷 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的断层处)
(2009·厦门质检)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5-16题。
15.靠近水源、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干流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 第15题,图中四个居民点均位于沿河地带,都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较小。第16题,图中最易发展成城镇的点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点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故B选项不正确;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河流的干流从西南向东北流,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答案 15.A 16.D
(2009·枣庄质检)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据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该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处河段水能资源丰富,是修建电站大坝的理想地点
B.②处地貌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该区域在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D.从③至④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流域特点分析和读图能力。①处为断层处,不易建水电站,故A项是错误的。②处为冲积扇,是河水堆积作用形成的,故B项是错误的。由于该区域基带为落叶阔叶林,且有针叶林,应在中高纬度地区,而梅雨是在中纬度的长江流域,故C项是错误的。D项,山上为针叶林,山下为阔叶林,是由于热量变化引起的垂直地域分异,故选D。
答案 D
14.在图中⑤河段,较符合下列四幅河床横剖面示意图的图形是 ( )
解析 ⑤河段位于河流下游,河面广阔,河床呈槽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右岸)
侵蚀较北岸强烈,河床较深。C项为“U”型谷,属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 D
(2010·南宁市高三期中考试)下图表示某一河流的部分河段。据此回答10-12题。
10.该河流流出山口处常形成的地貌是 ( )
A.冲积平原
B.山麓冲积扇
C.沙洲
D.三角洲
11.该河流的丰水期一般在 ( )
A.夏秋两季 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 D.冬春两季
12.在b处向下钻探,发现由黏土、淤泥等物质组成的岩层,并含有大量芦苇化石,该地层中的岩石最可能是 (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页岩 D.变质岩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可知,该河流位于中国的南方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在夏秋季节,所以丰水期也主要为夏秋季节,河流流出山口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水在北半球右偏,且该河段为曲流,因此,b处堆积作用强,而对岸侵蚀作用强。沉积岩中的页岩组成颗粒较细,往往在河边形成,且含有古生物化石。
答案 10.B 11.A 12.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