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10·南通调研)下图为“世界局部海区洋流分布模拟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有关中低纬海域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大洋东部为寒流
B.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洋西部为暖流
C.呈反气旋型流动,大陆西岸为寒流
D.呈气旋型流动,大陆东岸为暖流
14.日本暖流 ( )
A.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
B.减缓了海轮北上的航速
C.有利于北海渔场的形成
D.缩小了海洋污染的范围
解析 第13题,据图可知,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中低纬度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它们都与所在半球的反气旋运动方向一致,且大陆的东岸都为暖流,西岸都为寒流。第14题,日本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增加了沿岸地区的降水量,活跃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该洋流向北流,会加快海轮北上的速
度;在它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形成了北海道渔场;该洋流会将污染物带至其他海域,
从而扩大了海洋污染物的污染范围。
答案 13.C 14.A
(2010·济南质检)埋藏在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为承压水。承压水能够自由上升的海拔高度称为承压水位。承压水位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等水压线。承压水含水层上部的隔水层底面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下图为“某区域承压水勘察站等值线(单位:米)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勘察站点②处的承压水埋藏深度是 ( )
A.2米 B.8米
C.10米 D.12米
12.勘察站点①②③④四处可能出现自流泉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1题,根据对材料中相关名词概念的理解,②处承压水的埋藏深度为图中②处地形等高线数值减去②处含水层顶板底面等高线数值。故②处的承压水埋藏深度为94-82=12(米)。第12题,根据相关概念的理解,自流泉可能出现在承压水位高于当地地面海拔高度的点,即图中等水压线数值高于地形等高线数值的点。图中①处地形等高线数值小于90,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0,可能有自流泉;②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4,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2,不可能有自流泉;③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8,而等水压线数值为94,不可能有自流泉;④处地形等高线数值为98,而等水压线数值在94-96之间,不可能有自流泉。
答案 11.D 12.A
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完成9-10题。
9.甲处海底地形是 ( )
A.大陆架 B.大陆坡
C.海岭 D.海盆
10.乙处洋流可能是 ( )
A.日本暖流 B.阿拉斯加暖流
C.巴西暖流 D.东澳大利亚暖流
解析 本题组以两组等值线(等深线和等温线)为背景材料,考查海底地形和洋流的分
布。第9题,根据等深线可知,甲处的坡度较大,深度增加较快,对应海底地形中的大陆坡。第10题,根据图中的等温线,不难判断出该海域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可知,乙处的水温高于同纬度地区,即乙处受暖流影响;最后根据该处的等深线分布规律可知,该海域位于大陆的东岸、大洋的西部;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乙处的洋流可能为日本暖流。
答案 9.B 10.A
(2008·北京文综)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下图,回答6-8题。
6.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 则 ( )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解析 E与H相比,E处海拔高,因而气温低,故选项A错误;F与G相比,F海拔高,因而气压低,故选项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选项C、D均无法作出判断。
答案 B
7.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
A.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解析 根据水循环模式图分析可知,G为陆地,H为海洋。因此图中①为陆地降水,参与了陆地淡水资源的补给;②为径流;③为海水蒸发,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升高;④为水汽输送,运动的距离会受到山地等地形的影响。
答案 A
8.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解析 根据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分析可知,该图为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因此,洋流①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洋流②为西风漂流;洋流③为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
答案 B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3-5题。
3.能正确反映陆地内循环的是 ( )
A.b→b→c→d B.a→b→c→d
C.a→a→c→e D.g→e→f→a
4.水循环对图示地区除提供水资源外,还直接提供的资源有 ( )
A.土壤 B.水能
C.潮汐 D.波浪
5.若图示地区的纬度在40°-60°之间,其陆地上的降水主要为 ( )
①对流雨 ②地形雨 ③台风雨 ④锋面气旋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3题,内陆循环发生在陆地上,所以能正确表示陆地内循环的是g→b→c→d。
第4题,水循环能提供水能资源;土壤的形成与水循环没有直接关系;潮汐是天体引潮力作用形成的;波浪也不是水循环直接引起的。第5题,如果在40°-60°之间,为西风带控制,所以多锋面气旋雨;气流受到地形的阻挡,易形成地形雨。
答案 3.A 4.B 5.D
2.该海域沿岸 ( )
A.存在上升流,为热带雨林气候
B.有暖流经过,为热带草原气候
C.有寒流经过,为热带沙漠气候
D.盛行东南风,为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 非洲西海岸19°S受副热带高压或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带控制,常年降水稀少,为热带沙漠气候,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随着距离海岸距离的增加而升
高,即沿岸表层水温明显偏低,为寒流。
答案 C
1.(2008·广东地理)相同状态下,最有利于地表水下渗的条件是 ( )
A.降水强度大,植被稀少 B.降水强度大,植被丰富
C.降水强度小,植被稀少 D.降水强度小,植被丰富
解析 地表水的下渗与植被状况成正比,与降水强度成反比。降水强度小,植被好,利于地表水的下渗。
答案 D
(2009·北京文综)读表,回答第2题。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
离海岸距 离/km |
0 |
52 |
104 |
208 |
312 |
416 |
520 |
624 |
728 |
水温/℃ |
14.7 |
16.4 |
17.4 |
18.4 |
19.1 |
19.7 |
20.3 |
20.8 |
21.2 |
17.(2010·江苏启东)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非阴影部分表示昼半球,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20分)
(1)比较甲、乙、S三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
(2)比较该日乙、丙两地日出时间早晚(地方时)和昼的长短(要定量说明)。
(3)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该日丙地太阳能热水器吸热面板的坡度角α应当调节为________。
(4)该日南京竖直旗杆顶端的日影轨迹是 。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调运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第(1)题,结合甲、
乙、S三地的纬度差异以及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规律判断。第(2)题,地球上任一点所在纬线的昼弧长度决定了其昼的长短。由乙、丙两地昼弧跨越的经度数可以计算出其昼的长短,进而可计算出日出时间,从而得出该题结论。第(3)题,由光照图可知,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丙地在赤道上,从而可得出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要使吸热面板获取的能量最多,需使太阳光线与吸热面板垂直,从而计算出α的大小。第(4)题,夏至日,南京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正午时日影最短,从而可知日影轨迹。
答案 (1)甲、乙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甲大于乙,S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2)日出时间:乙地8时,丙地6时,乙地比丙地晚2小时。昼长:乙地8小时,丙地12小时,丙地比乙地长4小时。
(3)23°26′
(4)A
16.旗杆影端位置由②变为③的过程中 ( )
A.地球公转线速度逐渐加快
B.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
C.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D.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扩大
解析 第14题,该校一年中正午时旗杆影端都不指向南方,因此太阳直射点不可能位于该校所在纬线之北;①③时杆影消失,即发生了直射现象,故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上,纬度为23°26′N。第15题,旗杆影端位于②位置时,杆影指向北方且达一年中的最大值,说明该日太阳直射点离北回归线最远,可能是12月22日。第16题,旗杆影端位置由②变为③的过程,即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移向北回归线的过程。在此期间,地球公转线速度先加快后减慢,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南极圈内极昼范围不断缩小。
答案 14.B 15.D 16.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