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冷低压:如图 2,在南北纬 60°,因地处高纬,气候非常寒冷,近地面来自低纬的暖热气流与来自极地冷气流在此相遇,气体辐合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则形成低压,即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高压)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冷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
1.热高压:如图 2,南北纬 30°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就是典型的热高压。热是指纬度低,高压是指气体集聚,二者之间没有因果联系,如果有,可以这样认为高压加剧了“热” 。北半球来自赤道上空的源源不断的气流向极地运动,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无摩擦力),逐渐偏转为西风,气流在南北纬 30°的上空集聚,最后下沉在近地面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副高的控制下世界上一些地区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 终年炎热干燥, 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等。我国 7、8 月份当锋面雨带移动到东北、华北地区,长江流域由于受到副高的控制形成了伏旱天气,持续高温不降,可谓“真热” !
2.冷高压:冷高压是指近地面受热少气温低,气体冷却收缩下沉,在近地面空气分子大量集聚,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增大,气压升高。如热力环流图中的 B 点。在三圈环流模式图中,极地高气压带便是典型的冷高压,极地气温低,高空气体下沉。冬季北半球蒙古、 西伯利亚一带由于气温低而形成亚洲高压, 在这个高压的影响下, 我国北方冬季呈现 “干压表现为气温与气流的因果关系。其垂直方向的气流可认为是冷热气流。其形成要与气旋、反气旋(气流分布状况)区别开来。气旋的中心气压是低气压,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大气由四周向中心流,中心气体大量集聚,因而垂直方向上形成上升气流,可称之为推动气流。与这相反,反气旋中心是高压,中心气体往四周流,其中心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补充,可称之为补偿气流。无论是推动气流还是补偿气流其成因都与冷热气流不同,它们都是动力原因引起的。
热低压和冷高压都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关系。地表的冷热不均是引起气压高低变化的重要原因。
1.热低压:热低压是气温和气压的双重表现,二者具有相关性, “由于热而形成低压” 。
如下图 1 为热力环流简图,近地面 A点附近气体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这就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低气压” 。赤道低气压带是最典型的热低压带。北半球夏季,由于陆地和海洋热容量不同,陆地增温快降温也快,因此同纬度的地方陆地比海洋温度要高,在陆地形成了热低压,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了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在北美大陆形成北美低压。我国夏季午后(14 点) “闷热” ,多对流雨,就是热低压造成。
2.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曲线图: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不同,因季节而变化。教材中以示意图的形式反映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这一变化规律,如能把示意图转换成统计图,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绘图能力, 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曲线能间接地反映某地的气温变化规律,用于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的判断。如右图是地球上①、②、③、④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其中①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②地位于赤道上;③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南回归线上);④地位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北极圈上)。总体而言: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双峰曲线,且双峰靠的越近,该地越接近回归线;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曲线为单峰曲线,纬度越高,最大值越小。
例 1.图中曲线⑤是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该地可能位于为
A.0° B.15°S C.8.5°N D.43.5°N
(2)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
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最有可
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强冷空气在我国广大地区频繁活动
B.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C.圣地亚哥正值干季
D.长江口海域盐度比平均值偏低
解析:本题组重点考查了读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题:根据⑤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南北方向可知,在连续两个 90°之间有一个低值 75°,说明此地位于热带,且与回归线相差 15 度,所以该地最有可能是 8.5°N,故选项 C 正确。第(2)题:当太阳直射时,物体没有影子,因此反映该地正午时物体影长周年变化是曲线③。第(3)题:当该地日出时间达一年中最早时,即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南美的圣地亚哥为地中海气候,此时南半球地中海气候恰好为雨季,长江进入汛期,长江口盐度比平均值低,故选项D 正确。答案:(1)C (2)C (3)D
例 2.读 a、b 两地夏至日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及 a 地夏至日、春秋分周日运行图。回答以下问题:
(1)a 、b 两地的纬度分别是 a ,b 。
(2)在子夜(0 时)时,a 地的太阳高度是___
解析: 根据左图可知, 夏至日在一天 24小时内太阳高度保持不变肯定是北极点, 则 b 地的纬度是 90°N;a 地此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30°,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出:a 地的地理纬度是 83.5°N ; a 地这一天的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纬度-[90°-δ],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
答案:(1)83.5°N 90°N (2)17°
1.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 识别太阳高度 的日变化统计曲线, 有利于正确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右图为夏至日,地球表面①、 ②、③、④四地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根据曲线变化特点和正午(12:00)太阳高度的数值, 可判断出它们的纬度位置: ①地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83.5º,应位于北纬 30º左右; ②地昼长为12小时, 正午太阳高度为66.5º,应在赤道上;③地出现极昼,且太阳高度始终为 23.5º,应位于北极点上;④地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约为 33.5º,应位于北纬 80º左右。特别应注意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终日高度不变,其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关系:物体影子的方向与太阳方位方向相反;物体影子的长短与太阳高度成反比。从右图中可以看出:某地一日中太阳的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间而变化。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太阳高度为 0º;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方,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太阳高度为 0º。 正确把握太阳方位和太阳高度随着时刻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由些可推理分析物体影子方向和长短、建筑物合理间距等问题。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与纬度的关系: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与因纬度而异,因季节而变,一般可用“H=90º-φ+δ”这一公式来计算(注: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φ为所求地的纬度,并且同半球取“+” ,异半球取“-” )。该计算公式也可简化为:H=90º-两地纬度差(所求地点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由此,可得出一年中,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最大差值: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各地为:当地纬度+23º26´;南北回归线之外的各地为:46º52´(说明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与黄赤交角成正比)。
1.太阳高度大小与地表获得太阳辐射能多少的关系: 某地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决定于太阳高度和大气状况两大因素。一般来说,太阳高度愈大,等量太阳辐射照射的面积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愈多;太阳高度愈大,通过大气的路程愈短,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地面获得的光热愈多。
太阳高度又叫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则是指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即当地地方时 12 时的太阳高度。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当地球公转时便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太阳高度的有规律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º;在晨昏线上,高度为 0º。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夏至日(6 月 22 日前后),自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12 月 22 日前后),自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的最小值;春分日(3月 21 日前后)、秋分日(9月 23日前后),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