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6363  216371  216377  216381  216387  216389  216393  216399  216401  216407  216413  216417  216419  216423  216429  216431  216437  216441  216443  216447  216449  216453  216455  216457  216458  216459  216461  216462  216463  216465  216467  216471  216473  216477  216479  216483  216489  216491  216497  216501  216503  216507  216513  216519  216521  216527  216531  216533  216539  216543  216549  216557  447348 

1、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1)人类与环境

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出现环境问题。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物质如矿产、水、土地、生物等资源;能量如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等;有些矿产包含着能量,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如:工业生产中的废气、废水、废渣等。

箭头⑥、⑧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变化了的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以后我们将会学到。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情况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出现环境问题,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生存。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污染: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修水库引发地震、土壤盐碱化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生环境问题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主要体现在:①国际水域 ②生物多样性 ③气候变化 ④臭氧的消耗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②美国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③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的影响,欧洲的湿地正遭受着破坏。

④东欧和北亚: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并影响着附近地区人们的生活。

⑤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⑥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⑦印度洋: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⑧澳大利亚:化学肥料、欧洲的耕作方式以及硬蹄动物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⑨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会使海平面抬高,威胁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⑩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

试题详情

13. 1)D  2)D  3)植物的光合作用,岩石的风化,水体的溶解

试题详情

12. 1)① 历史原因;长期受殖民统治和掠夺,造成了经济基础差和社会动荡。 ② 地理原因: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差,人口增长过快。 ③ 政治原因: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的减少。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实行计划生育。3)我国贫困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一是要抓好扶贫工作;二是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试题详情

11、1)四川、江苏、湖北、广西

2)农村到城市,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3)矿产丰富,商品棉生产基地,人口密度小 

4)三峡移民

试题详情

10.下列属于协调我国人口与环境矛盾的基本国策是

①计划生育 ②发展经济 ③保护环境 ④普及文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9.下列现象中,对我国中西部剩余劳动力而言,属于人口迁移推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较西部优越,光照丰富

B.东西部语言差异大,交流隔阂多

C.西部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生活条件优越

D.国家政策不允许农民跨省界务工经商

试题详情

读1954-1984年中国三个阶段人口迁移表回答7-8题:

时间
总迁移量
1954-1960年 活跃时期
1.958亿
1961-1976年 低潮时期
2.548亿
1977-1984年 回升时期
1.437亿

7.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

B.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净迁出省份京津沪

C.人口迁移规模小,频率低,流动数字小,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

D.人口迁移规模大,频率高,流动数字大,人口迁出迁入平衡的省份藏

8.1954-1984年这一时期,北京属于

A.人口净迁入地区           B.人口净迁出地区

C.人口迁入迁出平衡地区        D.迁入迁出量很少的地区

试题详情

6.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C.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D.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