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6.乙(1分);黄河(1分);长江(1分);澜沧江(1分)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A卷)文科综合)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图4),完成10-11题。
10. 可知该市
A. 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 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 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 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11. 可推测该市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08-人口 0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08-人口 04-单元综合
16.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15.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43.图1:上海外来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分),这有利于社会、家庭、婚姻的稳定,有利于上海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分。任答两点即可)。
图2:从外来人口规模看,中心城区外来人口数量少于郊区;从外来人口增长幅度看,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幅度远低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郊区中西、南郊人口增长快于东、北郊区(4分,答对1点即得2分,答对2点得4分)。这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有利于城市功能区的优化,有利于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减轻中心城区的环境压力(1分,任答一点即可)。
图9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读图回答l5~l6题。
图 9
6.根据4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A卷)文科综合)9. 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华北地区沙尘暴的降尘会
A. 导致气候变暖 B. 引发草场退化
C. 引起地表水体酸化 D. 增加土壤肥力
14-区域可持续发展 03-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
(2010年高考地理(浙江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36.(30分)图10是某区域略同。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6分)
(2)图中②③两地湿地广布,请分别简述其成因。(10分)
(3)据报道,近年来④地所在区域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由哪些负面影响?(6分)
(4)简析图中60°经线东西两侧所示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特征和原因。(8分)
5.根据自然在图3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的结论是
A.o→ 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 → 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 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 → 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34.(32分)
(1)陆地面积扩大;向东北方向(小打小闹或河口方向)扩展;延伸速度越来越快。黄土高原。
(2)暴雨、洪涝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地形破碎,沟谷发育,坡度大,暴雨和洪水对地表的侵蚀强度大,形成的径流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在该区域沉积。
(3)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排灌条件、推广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治理盐碱地和风沙地、建设农田防护林等;实现农业综合开发,转变经营方式,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处长产业链等;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如农林牧渔相结合、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等;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如建设各种商品性农业基地等。(选择一个区域从以上5个方面回答,具体措施要结合区域特点)
14-区域可持续发展 02-荒漠化
(2010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读图3和图4,回答5-6题。
16.下列文化景观中,属于黄土高原文化的是
①秦腔 ② 窑洞 ③评剧 ④吊脚楼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安徽卷)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⑴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10分)
⑵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10分)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2分)
15.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 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④在低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