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6435  216443  216449  216453  216459  216461  216465  216471  216473  216479  216485  216489  216491  216495  216501  216503  216509  216513  216515  216519  216521  216525  216527  216529  216530  216531  216533  216534  216535  216537  216539  216543  216545  216549  216551  216555  216561  216563  216569  216573  216575  216579  216585  216591  216593  216599  216603  216605  216611  216615  216621  216629  447348 

 读地球上某区域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15-16题。

15.如果该图表示某一气压带,则该气压带为   (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解析:根据等压面的弯曲程度(中部向上弯曲)可以判断该气压为高压,但极地高气压的四周都为南或北,故选项B正确。

答案:B

16.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受上题气压带的影响                 ( )

A.极地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解析: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故选项C正确。

答案:C

试题详情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盛行西北风

D.30°-40°盛行西南风

解析:据甲图可知,此时的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的冬季,故0°-10°、10°-20°的地方都盛行东北信风,20°-30°的地方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40°的地方盛行西南风,即D项正确。

答案:D

14.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根据甲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可知,甲代表北半球冬季;乙图中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北,代表北半球的夏季,可表示7月份;故B项正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 )

A.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乙--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判断出甲、乙分别位于巴西沿海和内陆。

答案:D

11.导致甲、乙两地气候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洋流

解析:乙地位于巴西高原上,甲地位于沿海平原,地形差异导致气候差异。

答案:C

12.与甲地相符的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甲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量年内分配比较均匀。

答案:B

试题详情

 读2009年2月2日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全国气象旱涝分布图,回答7-9题。

7.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有                        ( )

A.广州、南宁         B.呼和浩特、沈阳

C.太原、石家庄        D.兰州、西安

解析:读图可知位于特旱区的城市是石家庄、太原。

答案:C

8.下图所示天气系统中,造成华北地区干旱的是            ( )

 

解析:华北地区位于北半球亚欧大陆东部,冬春季节受冷高压控制易形成春旱。

答案:D

9.图中所示灾害分布,受灾最严重的粮食作物是             (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玉米        D.水稻

解析:华北地区属于我国冬小麦分布区,故该地区冬小麦受灾最严重。

答案:A

试题详情

 (2010·南昌模拟)下图中,①②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3-6题。

3.若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为2 500米,则两地气温相差           ( )

A.1.5℃      B.2.5℃       C.15℃      D.25℃

解析: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温度降低6℃,故①②两地相差15℃。

答案:C

4.①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 )

A.A1         B.B1        C.C1    D.D1

解析:①地的辐射A1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吸收较少,因此A1以可见光为主。

答案:A

5.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则A2与D2的变化表现为              ( )

A.两者均增强         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解析:如果②地云量增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2减弱,大气逆辐射D2将增强,故选C。

答案:C

6.①②两地热力状况                         ( )

A.A1>A2       B.B1>B2

C.C1<C2        D.D1>D2

解析:A1、A2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1地势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A2正好相反,所以A1>A2

答案:A

试题详情

 (2010·北京西城区测试)读下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的主要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距海远近

C.大气环流       D.地形因素

解析:甲乙两地等温线闭合,可能是受地形影响。

答案:D

2.甲、乙、丙三地一月均温比较                    ( )

A.甲地最高        B.乙地高于丙地

C.丙地高于甲地      D.乙地最高

解析:甲地气温在-8℃--6℃之间;乙为-16℃--18℃之间,故气温最高。

答案:A

试题详情

17.(2009·安徽高考)根据材料和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3)简述罗布泊的干涸对干旱区流域开发的启示。

解析:本题以罗布泊水面变化为背景,考查地势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第(1)题,地势与河流三角洲变化相关,结合图中三角洲变化判断即可。第(2)题,首先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河流水量与三角洲之间的关系判断即可。第(3)题,从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角度结合干旱区域特征综合分析。

答案:(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面逐渐萎缩,老湖岸线

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

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

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3)充分考虑流域地理环境整体性,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统筹上、中、下游用

水,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关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和资源开发规模,调整产

业结构,节约和合理利用水资源。

试题详情

16.(2010·南京调研)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甲、乙两幅区域图。

材料2:凌汛是冬季封河期和春季的开河期,冰凌对河水阻碍,使河水水位抬升而

形成的水位上涨现象。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内的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江汉平原
宁夏平原
自然带类型
 
草原、荒漠过渡带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
根据当地问题自然、社会等特点,
拟定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地区酸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2)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3)试解释黄河在本区河段易发生凌汛现象的原因。

(4)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将乙图中贺兰山以西荒漠化自然因素(大气、水、

岩石、土壤、生物等)之间的关系选择填入下列表格中。

A.下渗减弱,径流加强、蒸发加强

B.地面变干燥

C.植被蒸腾减弱,空气湿度减少

解析:(1)两地中甲为江汉平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农作物为水稻;乙为宁夏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荒漠化明显,研究性学习针对当地情况,合理选择即可。(2)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能净化水体,影响水生生物生存,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作用。湖泊减小,湖泊变为陆地,气候大陆性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体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3)河流出现凌汛现象的原因是有结冰期的河流,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结冰和融冰期都有可能出现。该河段自南向北流,冬季气温低有结冰期,因此可能出现凌汛现象。(4)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少,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水稻 铁路沿线固沙植被

的研究等(只要符合当地情况即可)

(2)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

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任答三点)

(3)冬季气候寒冷,河流有结冰期;河流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流动。

(4)从上至下依次为A、B、C

试题详情

北地区的风尘沉积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4-15题。

14.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青藏高原隆起影响西北地区同期风尘沉积通量变化的主要环节

是                                 ( )

A.地面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面径流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西北地区风尘沉积通量呈上升趋

势,由此推断青藏高原阻断了印度洋水汽进入,致使西北地区气候更加干旱。

答案:B

15.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判断,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

①气候的大陆性变强 ②植被覆盖率增大 ③河湖及其水量增加 ④太阳辐射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解析:青藏高原的隆起使西北地区更加干旱,晴天增多,太阳辐射增强。

答案:A

试题详情

13.下图体现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B.我国西北地区物理风化弱,化学风化强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要素产生影响

D.气候要素的变化导致该地区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

解析: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推动地理环境发展变化,气候要素是西北内陆地理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

答案:D

   风尘沉积通量大小可以指示地区干燥度的变化。下图反映了青藏高原隆起与西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