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图中①②③三地海水盐度不同,正确的叙述是( )
A.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盐度由低到高
B.①地有暖流经过,盐度低于③地
C.②地有河流入海,盐度最低
D.③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最高
19.(2010北京东城期末质检,34)读“沿澳大利亚大陆南回归线剖面图”和“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B→C→D→A表示的是循环,简要说明该循环的意义。
(2)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F点的地下水属于________水,该点所在的储水构造是________(地质构造)。
(3)E处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分析该气候类型的成因。
(4)指出图中阴影地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应对措施。、
解析:第(1)题,图示显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并考查了水循环的意义。第(2)题,F点的地下水地处两个隔水层之间,属于承压水,向斜是一个良好的储水构造。第(3)题,E处地处澳大利亚的西部海岸,为热带沙漠气候,与常年受到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的控制有关。第(4)题,图中阴影区域为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水源不足是其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澳大利亚政府进行了东水西调、改革灌溉方式、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答案:(1)海陆间(大) 促进全球水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进了海陆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承压 向斜、
(3)热带沙漠 位于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位于大陆西岸,受沿岸寒流的影响。、
(4)降水少,气候干旱。应对措施: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培育耐旱的农作物;调整麦田、放牧地、休耕地的比例(调整农业用地结构)等。
18.图中河流与潜水的关系是( )
A.河流水补给潜 B.潜水补给河流水
C.互不补给 D.不能判断
解析:解答本组题首先要以等值线的有关规律判读各个等高线的数值。实线(等高线)中根据“指高为低”的规律,可以确定河流是由北向南流,另外两条等高线分别为55米、60米,而另外一条潜水面等高线为52米。第15题,甲处井口的高度为55米,根据等值线中“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甲处潜水面高度为47-52米,所以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为3-8米。第16题,甲处的正常潜水位应是52-57米,但实际是47-52米,形成了地下水漏斗区。第17题,根据经纬度可以确定此地为我国华北地区,易出现春旱,需抽取地下水灌溉。第18题,潜水的流动方向肯定是垂直于潜水面等高线由高值流向低值,从图示可以看出,潜水的流动方向是由中间(河流附近)流向两侧,说明是河流水补给潜水。
答案:15.C 16.A 17.B 18.A
17.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1月 B.5月 C.8月 D. 11月
16.从图中可知,甲地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倾向 D.有荒漠化倾向
15.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 )
A.1.5米 B.2.5米 C.7.5米 D.8.5米
14.调查发现该湖泊的面积在逐年萎缩。对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推测,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异常,蒸发量增大
C.湖泊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增加,即渗漏严重
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解析:第13题,由材料可知该区域是内陆地区。地表水直接来源于积雪、冰川融水,气温最高的夏季,融化量最大,河流、湖泊水量最大。第14题,内陆地区湖泊不同程度出现逐年萎缩的现象,原因是上游来水大量减少;人口增长,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加;气候异常干燥,蒸发量加大,使得入湖径流量减少。
答案:13.D 14.C
下图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均为5(单位:米),甲处有一口水井。读图完成15-18题。
13.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
A.冬季 B.秋季 C.春季 D.夏季
12.④土壤( )
A.是植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土壤
B.缺水、干旱,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C.水分过多,植物缺氧,不能正常生长
D.有机质过多,植物不能正常生长
解析:把④土壤与③理想土壤比较分析便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B
读“内陆某区域图”,完成13-14题。
11.表示理想土壤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土壤由四种物质组成,即矿物质、有机质、水和空气,这四种物质分别为固、液、气三相,它们共同构成了土壤这种独特的自然体。教材用一幅扇形百分比图表示了理想土壤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理想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如下图所示。然后读好三角坐标图便可解题。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
答案:C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