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6545  216553  216559  216563  216569  216571  216575  216581  216583  216589  216595  216599  216601  216605  216611  216613  216619  216623  216625  216629  216631  216635  216637  216639  216640  216641  216643  216644  216645  216647  216649  216653  216655  216659  216661  216665  216671  216673  216679  216683  216685  216689  216695  216701  216703  216709  216713  216715  216721  216725  216731  216739  447348 

19.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其实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读“唐代中日的海上交通图”,完成下列问题。

(1)唐代与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直接通航的路线有三条。隋代及初唐,主要走北面新罗道。日本遣唐使多选择夏季出发,秋冬季节返回日本。试分析日本遣唐使这样安排行程的主要原因。

(2)由于东海风涛险恶,变化莫测,东南岛路险情较大,所以公元8世纪后期开辟了大洋路。简要分析东海风涛险恶、变化莫测的原因。

解析:掌握东亚地区季风的特点及影响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题,东亚季风夏季是东南风,冬季是西北风,日本遣唐使的行程季节安排主要是为了利用风力。第(2)题,东海风涛险恶、变化莫测主要与海面辽阔、季风和台风的影响有关。

答案:(1)主要是为了利用风力。选择夏季出发,帆船可以在东南季风吹动下顺风来唐朝;秋冬季节可以在西北季风吹动下顺风返回日本。

(2)海面辽阔,受偏南季风和偏北季风影响显著,夏秋季节还受到台风影响。

试题详情

18.读“沿50°N纬线一带的四地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分析,甲地近地面为__________气压控制,乙地近地面为__________气压控制。

(2)从近地面气流状况分析,丙地吹__________风,丁地吹__________风。

(3)如果甲、乙、丙地均受大气污染,在图中所受天气系统控制下,近地面大气污染严重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罗马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我国极地考察队员可能位于__________ (中山站、黄河站)。

解析:从图中看出,甲地等压线向下凹,乙地向上凸,说明近地面甲地为低压中心,乙地为高压中心;甲地气流上升,空气扩散快,乙地气流下沉,空气不易扩散;从气流状况看,丙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向,乙为高压(反气旋),其东部吹西风,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北风,同样,丁地位于甲地(气旋)的正西方向,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吹西北风。如果甲地为海洋,乙地为陆地,此时甲地海洋为低压,可推断是北半球的冬季,罗马为地中海气候,正值温和多雨;南半球为夏季,正是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期,有利于极地科考。

答案:(1)低 高

(2)西北 西北

(3)乙地 乙地在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废气不易扩散

(4)温和多雨 中山站

试题详情

17.图中B气流越过赤道后的运动方向是( )

A.西南    B.东南    C.东北    D.西北

解析:第16题,图示的区域范围大致是印度半岛至中南半岛,印度洋至青藏高原;图中A所示气流为夏季风,可排除A、B两项;该区域的夏季风主要为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而成的西南风,所以C项正确。第17题,图中B气流为东北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左偏转,即由西南向东南方向运动,B项正确。

答案:16.C 17.B

试题详情

16.图中A所示气流是( )

A.盛行西风    B.东南信风

C.西南季风    D.东南季风

试题详情

15.如图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

A.我国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

B.泰晤士河的水位明显降低

C.黄淮海平原土壤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D.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的小麦正值生长季节

解析:图示在30°N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说明此季节北半球为夏季。在70°N至极点范围内出现极昼。135°W此时为12:00,北京应为次日5时。此月份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澳大利亚的小麦正处于生长季节。

答案:13.C 14.D 15.D

下图是“75°E-110°E经向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16-17题。

试题详情

14.图示时刻,北京时间为( )

A. 11时         B. 17时

C.次日2时        D.次日5时

试题详情

13.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试题详情

12.此季节,图中所示大陆上的等温线( )

①向高纬凸出 ②向低纬凸出 ③向北凸出 ④向南凸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第11题,根据高空等压面可知四地气压的大小。第12题,从陆地是低压可知,此时我国为夏季,图示陆地上等温线向高纬凸出或向北凸出。

答案:11.A 12.A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3-15题。

试题详情

11.四地气压大小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D>C>A>B     B.A>B>D>C

C.C>D>A>B     C.C>D>B>A

试题详情

10.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季__________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4)气流相对上升的纬度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纬度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

(5)常年吹C气流的大陆西岸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常年受B气流控制的大陆中部和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一年中,受C气流和B气流交替控制的大陆西部地区,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都在平均位置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根据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位移的规律,可以判断此时为冬季。另外,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A从低纬流向高纬,是由温度高处流向温度低处,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暖热的30°上空,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至60°附近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两者上升的原因不同。赤道因气温高,气流对流旺盛;南北纬60°因不同性质的气流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的原因不同。极地因气温低,空气冷重而下沉;南北纬30°则因空气在高空聚集,密度增大而下沉。气流下沉,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答案:(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处(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北纬30° 极地 高 多晴朗天气

(5)终年温和湿润 终年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能力提升

读“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11-12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