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B 点拨:青藏高原上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时间长,利于养分积累;夜间温度低,植物呼吸消耗少,也利于营养物质积累,再加上受到较长时间充足的阳光照射,因此青稞产量高。
备考6测试考点1 该县与苏南部纬度差不多,江苏南部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这说明农业生产具有(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周期性 D.不均性
4.D点拨:由图可知该地为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该地区红壤广布,红壤呈酸性,土壤贫瘠;与东北平原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纬度低,热量丰富。
在西藏聂拉木县(北纬28o)海拔4700米的阳坡种植了青稞.这里成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处的农业生产,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据此判断5、6题。
备考5测试考点4 该县可种植青稞且产量较高的原因是( )
A.C02浓度高,温室效应明显 B.昼夜温差大,日照强 C.降水量丰沛 D.气温偏低,水分蒸发少
20世纪70年代前甲鱼价格便宜,80年代后价格飞涨,而自然生长的甲鱼要七年才能上市,随后,江汉平原有很多人在冬季用温室不让甲鱼冬眠,这样三年即可上市,以后价格大幅度下跌,于是有的又转向养观赏龟。据此完成1-3题。
备考1测试考点7 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产量的因素是( )
A.气候 B.政策 C.科技 D.市场
1.D点拨:材料中反映了甲鱼价格的变化,由养甲鱼到养观赏龟的变化,均由市场的需求及变化所决定。
备考2测试考点5 甲鱼能3年就上市,这是由于人们改造了( )
A.光热条件 B.土壤条件 C.地形条件 D.交通条件
2.A点拨:由于在冬季利用了温室,从而改造了光热条件,所以三年就上市。
备考3测试考点6 湖北江汉平原的甲鱼运到上海销售,主要得益于( )
A.发达的通信网络 B.快捷的交通运输 C.优惠的政策 D.优越的地理位置
3.B 点拨:江汉平原的甲鱼运到上海销售,主要得益于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备考4测试考点4 读下图回答:
与东北平原相比,该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 C.水源充足 D.热量丰富
A 卷 基础经典预测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预测1:农业区位选择
预测根据:农业区位选择与自然、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关系十分密切,是农业生产知识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中考查的重点。
命题角度预测:(1)多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某种农业类型发展、变化,考查农业布局考虑的区位因素,材料往往采取图表形式。(2)综合题中结合区域图对某个具体地区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分析。
预测2: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预测根据: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具体表现,是人地作用中重要的一环;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大,因此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和决策更多的是考虑经济、社会、环境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命题角度预测:(1)结合图文资料如加入WT0后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考查引起某地区某种农业类型或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区位因素。
(2)结合区域图考查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应改造的自然因素。
4.(1)自上而下依次为CAB ACB ABC CAB BCA (2)海拔高,热量不足(或高寒),不利于谷类作物生长;太阳辐射量多,日照时间长,草场辽阔,有利于农牧业发展地势低平,水热资源丰富(或气候暖热湿润),有利于农业发展 点拨·解答本题关键在于确定甲、乙、丙三城市具体位置;由三地坐标可知甲(91oE、30oN)应在青藏高原上,乙(104oE、31oN)应位于四川盆地内,丙(120oE、30.2oN)应位于长江三角洲内。由此可知日照时数: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天气晴朗,日照时数最多;四川盆地由于地处盆地内,多云雾,应最少。一月均温:青藏高原上地势高,气温应最低,四川盆地内气温应最高。年降水量长江三角洲地处沿海,降水量多,而青藏高原上则降水量少。由此对农业土地利用及农业主要作物也可依次判断。对于(2)题,只要在(1)题基础上将两城市主要条件加以概括即可。
Ⅳ 2007 年高考题预测 高瞻远瞩 占尽先机
2.(1)B(2)A点拨:第(1)题,首先根据第三产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小,不难看出图上部曲线表示的是泰国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比重高,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低,图下部是德国产业构成人口的历史演变曲线。从图中可读出,1961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约为70%,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第(2)题,首先,明确农业是第一产业,其次,泰国农业人口从1980年到1999年下降最快,其数量变化也最大。
回顾3 测试考点2 (典型例题3分)近年来,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其需要大量投入的是( )
A.劳动力 B.土地 C.资金 D.技术
考点5.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拓展考点)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2)自然因素的利用与改造: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
(3)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要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并充分考虑到投入和产出比。
考题5 (典型例题分)三江平原沼泽地与黄淮平原盐碱地发展种植业须改造的共同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热量
考题5点拨:首先应明确沼泽地与盐碱地的特点。沼泽地是在积水和地下水浸渍及湿生植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土壤中水分太多,长期潮湿。盐碱地的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盐类物质、碱性成分,对植物生长危害极大。其次,要在沼泽地、盐碱地上进行种植必须改良当地土壤,沼泽土中水分太多,需排水;而盐碱地则盐分太多,需洗盐,施用石膏等措施。因而两者发展种植业需改造的共同自然条件是土壤。答案B
考点6.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拓展考点)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不变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农业区位的选择应更多的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影响农业类型、规模和地域的变化。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考题6 (典型例题)下图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过程。据此回答(1)、(2)题。
(1)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出的区位变化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地形平坦、城市规模大
B.市场区位、交通运输便捷
C.气候优越、城市居民收入提高
D.水源充足、国际市场需求扩大
(2)若甲城市为纽约,乙城市位于中美洲,则阶段Ⅱ运输量大的季节是纽约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考题6点拨:(1)从图上可以看出,阶段I城市所需要的鲜花、蔬菜都是附近郊区生产的,说明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市场的需求,同时郊区距离城市较近、交通便捷。(2)冬季纽约地区气温低,不适合蔬菜生长,而南方地区气温高,适合蔬菜生长,大量蔬菜运输到北部国家。答案:(1)B(2)D总结提示: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阶段,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的,应用辨证发展的观点去分析。
考点7.农业主导区位因素分析(练合应用考点)
判断某地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地形、水源、土壤、市场、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最突出的优势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条件,然后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看,其主导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对于不同的农业区域,其主导因素可能为自然因素。总之,对于农业区位主导因素的分析,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考题7 (典型例题)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
A.上海郊区的乳牛场--市场
B.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水源
C.河套平原的小麦--光照
D.东北的甜菜--土壤
考题7点拨:上海郊区的乳牛场主要是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对乳及其制品需求量大而形成的,即主导因素是市场;珠江三角洲的双季稻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河套平原的小麦形成的主导因素是水源;东北的甜菜形成的主导因素是热量。答案:A总结提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然后采取主导分析法,结合具体情况,从中找出主导区位因素。
Ⅲ 三年高考题一网打尽 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
回顾1 测试考点7 (典型例题T12,8分)海峡两岸同胞的交往,有其地理和历史渊源。回答(1)、(2)题。
(1)上图中水果“分布主导因素--销售主导因素”的正确组合是( )
A.气温、降水、城市--技术、资金
B.光照、地形、水源--冷藏设备、劳动力
C.降水、热量、地形--市场、交通运输
D.气温、土壤、城市--交通运输、信息
(2)据图分析,港澳台地区共同的工业部门是( )
A.电子、纺织 B.造船、化工 C.玩具、钢铁 D.机械、食品
1.(1)C 点拨:图中水果的分布主导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其中热量条件是最主要的,其次还应包括降水和地形;水果的销售主导因素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其中市场是决定性因素,交通、保鲜、冷藏等技术的改善则大大扩大了产品的销售距离。
(2)A点拨:对照图中的图例,寻找港澳台地区均有分布的工业部门的图例就可作答。
回顾2 测试考点2 (典型例题T19,4分)下图是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的变化图。读图15-6回答(1)、(2)题。
(1)关于德国和泰国产业人口构成及其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937-1999年,泰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
B.1961-1999年,德国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
C.1999年,两国均以第二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D.1999年,两国均以第三产业人口比重为最高
(2)1980-1999年,泰国产业人口数量变化最大的是( )
A.农业 B.工业 C.商业 D.旅游业
考点1.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生物要求不同的自然条件;世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
(2)季节性和周期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
案例剖析 旁征博引 举一反三
考题1 (典型例题分)“春种秋收,夏播冬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揭示了农业生产的( )
A.季节性和周期性特点 B.季节性和地域性特点 C.周期性和地域性 D.周期性和灵活性
考题1点拨:农业生产的一切活动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我们通常说要“不违农时”,就是由农业有季节性和周期性这个特点而来的。答案:A
考点2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等
产出:各种农产品
(2)农业投入要素的发展变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逐渐增加,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业产出。特别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加大了科技投入,如培育良种、改革耕作方式等,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考题2 (典型例题题,4分)图15-1为典型例题科技投入转化而来的产值占农业新增产值的百分比,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美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0%
B.中国依靠科技投入增加的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0%
C.美国主要依靠科技投入增加农业产值
D.中国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产值
(2)现代农业生产的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科技投入的是( )
A.培育良种 B.改进灌溉技术 C.改革耕作方式 D.使用化肥、农药
考题2点拨:由图可知,美国农业新增产值中有60%是来自于对科技的投入;中国农业新增产值中有30%是来自科技的投入,70%来自非科技投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已成为现代农业提高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都属于对科技的投入。答案:(1)C(2)D 总结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内容涉及农业投入,读图时要注意区分和审清图例。农业生产投入的各要素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在农业投入中的比重上升。
考点3.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两者兼顾的为混合农业。(2)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密集农业,分别分布于生产力水平低的地区和现代农业发达地区。(3)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前者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后者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
考题3 (典型例题)与下图中阴影部分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热带迁移农业 B.游牧业 C.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 D.东北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
考题3点拨:图中阴影部分反映的农业既是商品农业、密集农业又是种植业。热带迁移农业是自给农业、粗放农业;游牧业不属于种植业;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业是粗放农业。答案:D
考点4.农业的区位因素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
区位类属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气候 |
自然因素 |
①不同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 ②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
地形 |
自然因素 |
①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 ②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而有所不同。 |
土壤 |
自然因素 |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
市场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交通运输 |
社会经济因素 |
便捷的交通运输是发展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
政策 |
社会经济因素 |
国家政策及政府干预是影响农业生产的最常见因素。 |
考题4 (典型例题)1996年,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价格大跌,并出现了严重的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市场需求 B.国家政策 C.气候因素 D.交通运输
考题4点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苹果的消费量较大,价格上扬,因此北方许多地区盲目扩大苹果的种植规模。到了1996年,我国市场上苹果供过于求,不仅价格大跌,而且出现了严重滞销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答案:A总结提示: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最终由′市场来决定。如果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农畜产品的生产规模和产量就会随之发生变动,从而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