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世界各国国内人口迁移的方向,近几年来,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征、成因及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的考查。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
本单元的复习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从近几年高考题来看,本部分知识主要考查了人口增长及人地关系,特别是我国的人口增长和分布;我国的人口政策;人口密度的计算等,有关知识,考查形式主要是以图表、数据等资料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使用和分析能力。
(一)内容解读
1.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3.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4.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5.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10.略。 点拨:这是一道利用古代资料分析对比现代计划生育问题的题目,本题既有计算,又有分析解答。(1)计算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的办法是每个年龄段的妇女人数乘以妇女个数,再将年龄和相加,除以总人数(即95人),就可以求出平均年龄。见下表。
初婚年龄(岁) |
13 |
14 |
15 |
1 6 |
17 |
18 |
19 |
20 |
妇女个数(个) |
5 |
1 |
10 |
9 |
14 |
19 |
11 |
7 |
年龄和 |
65 |
14 |
150 |
144 |
238 |
342 |
209 |
140 |
初婚年龄(岁) |
21 |
22 |
23 |
24 |
25 |
29 |
33 |
|
妇女个数(个) |
6 |
5 |
2 |
3 |
1 |
1 |
1 |
|
年龄和126 |
110 |
46 |
72 |
25 |
29 |
33 |
|
|
平均年龄:18.35
(2)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据此可以看出,唐代妇女初婚年龄比现行法定婚龄小。
(3)、(4)初婚年龄小,意味着生育期长,初次生育时间提前,同时易造成出生率升高。以唐代妇女与现代法定婚龄相比,同是在180年的时间,唐代妇女将生育10代人,现代妇女生育9代人,少生一代人,可以大大缓解人口增长过快的压力。
9.(1)增长减缓 (2)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内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由于城市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人口迅速增长,劳动力过剩,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畸形发展、人口膨胀,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等 (4)从减少或分散污染源、增加绿化面积等方面人手。如建立卫星城.加强城市管理,建立立交桥,减少交通的阻塞现象;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清洁燃料;加强城市绿化等
备考10 (创新综合题)测试考点1、4、6 材料: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从现存的唐代墓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95个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情况(16分)
l初婚年龄(岁)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9 |
33 |
妇女人数(个) |
5 |
1 |
10 |
9 |
14 |
19 |
11 |
7 |
6 |
5 |
2 |
3 |
1 |
1 |
1 |
(1)据此资料,唐代妇女的平均初婚年龄是多少?(3分)
(2)唐代妇女平均初婚年龄比我国现代妇女法定初婚年龄大一些还是小一些?(3分)
(3)初婚年龄与人口出生率有什么关系?(4分)(4)我国提倡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数量有什么作用?(6分)
7.B点拔:A国儿童所占的百分比最高,说明A国的出生率最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C国次之;B国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较高,人口老龄化,可知出生率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本题通过判断年龄构成,推断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情况,进而分析人口的再生产类型。
B卷 综合应用创新预测题(44分)
备考8 (学科内综合题)测试考点4、5 图27-15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A属于 国家,B属于 国家。A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总体上属于 型,B国家中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的,有亚洲的 、拉丁美洲的 等。(5分)
(2)从人口的年龄构成看,A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B国所反映的人口问题是 。(2分)
(3)上述人口问题对两国人口增长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是:A国 ;B国 。(3分)
(4)针对以上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A 国 ;B国 。(4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