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比较项目 |
地球自转 |
地球公转 |
示意图 |
|
|
运动轴心及轨道 |
(1)轨道为赤道 (2)绕地轴旋转,地轴北段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并与公转轨道面成66034′夹角 |
(1)轨道为黄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2)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有近日点(1月初)和远日点(7月初)之分 |
方向 |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
周期 |
(1)恒星日,自转3600,23时56分4秒,是真正周期 (2)太阳日,自转360059′,24小时,是日常所用周期 |
(1)恒星年,公转3600,365天6时9分10秒,是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是日常所用周期 |
速度 |
(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为150/小时 (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 |
(1)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 (2)平均角速度为每日约10 (3)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 |
需要注意的问题:太阳日的理解和飞行中感觉一天长短问题:
当物体和地球没有相对运动时,随着地球从日出(或太阳日某个时间)到再次日出的时间为24小时,为一天。
但飞机、车、船运动时,感觉一天长短不同,可以比24小时长或短,如果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不一定正东,可以是向东、东南或东北),感觉一天时间短于24小时,短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但不是飞行时间,如果逆地球自转方向(正西、西南或西北),感觉一天长于24小时,长的时间为飞行途中所跨的经线段的时间间隔。
例题1:一艘轮船从圣弗朗西斯科返回上海,船员们在甲板上观测前一天正午到后一天正午的时间间隔是
( )
A.一个恒星日 B.一个太阳日
C.比一个恒星日稍短些 D.比一个太阳日稍长些
答案:D 点拨:如果没有相对运动,地球上观察连续两次正午的时间间隔应为一个太阳日,如果物体顺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小于24小时,如果物体逆着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其连续两次观测正午的时间间隔大于24小时。
例题2: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答案:A 点拨:图中范围内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且自南向北减小,说明位于北半球,即纬度在北纬60度附近。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答案:A 点拨: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大,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例题3:某日酒泉昼长11时20分,西昌昼长11时40分。某航天专家上午11时乘飞机从酒泉到西昌参观“嫦娥一号”卫星发射,途中飞行3小时。据此和下图分析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为: ( )
A.11时40分 B.14时30分 C.11时30分 D.11时14分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地球自转周期中的太阳日。航天专家该日经历的昼长主要是在西昌经历的,如果航天专家没有运动,在西昌经历的一天为24小时,白天为11时40分,现在他一方面随地球自转,一方面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运动,感觉一天时间应该比实际周期短,而且发生运动时间在11点以后的3小时范围内,应该在白天,所以短的时间是在白天范围,短的时间为从东经98度到东经102度的经度差所消耗的时间,为16分钟,即航天专家感觉一天的白天时间为11时40分-16分=11时14分。
例题4:下图中的左图为某日某时刻30°N纬线圈的昼夜状况,右图为72.5°E经线的昼夜分布状况,据图中信息回答(1)-(2)题。
(1)P地位于T地的 (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A 点拨:30°N纬线圈昼短夜长,北极点附近有极夜现象,所以右图中的P点右侧为北极点。P点位于北半球高纬度,72.5°E经线上,综合起来,P地位于T地的东北方向。
(2)若该日一架飞机在F地日出时起飞,飞往T地降落。途中飞行员始终可以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则飞机的飞行方向和飞行时间分别为: ( )
A.东北、5小时 B.西北、6小时 C.东南、5.5小时 D.西北、5.5小时
答案:B 点拨:飞机从F(赤道,72.5°E)出发时,F地正好位于晨线上,地方时为6点,此时T地地方时为0:30分,正值黑夜。根据左图中的白昼经度,计算出白昼时间为11小时,日出时间为6:30分。注意一天中晨昏线位置不变,只是地球上的地点不断运动,各条经线顺序经过晨昏线。飞机出发时位置和各地时间见下图。
飞机一方面向西北方向飞行,另一方面,飞机和T地随着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飞行中,飞机始终在晨线以西,当飞机到达T地时,T地正好到达晨线位置,该时间段为从0:30分-6:30分,时间为6小时。飞机到达T地后,随着T地进入白昼,不能再看到“旭日东升”的景象了。
28.(2008年广东卷)我国四川盆地是有名的雾区,重庆冬季无云的夜晚或早晨,几乎80%是雾日,有时终日不散,有“雾都”之称。分局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现象。雾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或清晨。
资料二:见下表
辐射雾与平流雾的比较
|
概念与特征 |
形成条件 |
辐 射 雾 |
是由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面大气降温而形成的雾。 多出现在冬半年晴朗、微风的夜间和清晨。 |
①
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充沛; ② 地面辐射使近地面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 ③ 风力弱,近地面大气稳定,水汽积存下来; ④ 有充足的凝结核。 |
平 流 雾 |
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 海洋上四季皆可出现 |
①
下垫面与暖湿空气的温差较大: ② 暖湿空气的湿度大; ③ 适宜的风向(由暖向冷)和风速(2~7m2/s); ④ 大气稳定。 |
(1)辐射雾和平流雾中,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的是__________雾。
(2)海洋上暖湿的空气流到的洋面上,一般形成__________雾。
(3)气象谚语“十雾九晴”中的“雾”一般指__________雾。
(4)重庆的雾大多属于辐射雾还是平流雾?分析形成原因。
27.(2008年江苏卷)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 )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2)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 )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26.(2008年广东卷)2008年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综合考虑各自然因素,适宜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季节是 ( )
A.春季 B.秋季 C.夏季 D.冬季
25.(2008年江苏卷)下图为“某月沿0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
(1)上述“某月”是 (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高温多雨 B.低温少雨 C.温和多雨 D.炎热干燥
24.(2008年上海卷)地理教学中经常用一些示意图来表示地理现象的发生与变化。
(1)图l显示的是沿海山地迎风坡成云致雨的过程,这种降水类型称为: ( )
A.锋面雨 B.对流雨 C.台风雨 D.地形雨
(2)图2显示的是某一自然地理现象的循环过程,该过程为: (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夏季风环流 D.冬季风环流
(3)图3中的阴影部分代表大陆,另一部分代表海洋,图中等值线表示: ( )
A.南半球7月等温线 B.南半球1月等温线
C.北半球7月等温线 D.北半球1月等温线
23.(2008年广东卷)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等因素影响,近地面形成了风带和无风带(无盛行风地带),全球无风带的分布范围是 ( )
A.南北纬30°附近 B.南北纬40°附近
C.南北纬60°附近 D.南北纬80°附近
22.(2008年广东卷)年蒸发量变化速率指标能够反映蒸发量的时间变化。如“-40mm/10a”表示年蒸发量10年间减少了40毫米。读下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956-2000年全国年蒸发量变化速率(mm/a)空间分布图
(1)对我国年蒸发量变化趋势叙述正确的是 ( )
A.西北地区蒸发量变化最大
B.华北地区蒸发良呈增加趋势
C.长江中下游地区蒸发良呈增加趋势
D.全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减少趋势
(2)下列选项与我国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呈正相关的是 ( )
①日照时数 ②相对湿度 ③风速 ④气温 ⑤空气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④⑤
21.(2008年四川卷)下图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后,回答(1)-(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 )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
20.(2008年全国Ⅰ)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完成(1)―(3)题
(1)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土壤 D.降水
(2)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土壤 D.降水
(3)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洋流 C.太阳辐射 D.降水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