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
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针对旅游主体的作用而言的。旅游主体作用于旅游资源的目的、形式不同,旅游资源所表现出的价值也不同。旅游目的多样性也反映出旅游资源价值的多重性。主要包括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等;而旅游资源的浏览价值是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之一,包括三方面内容:1、旅游资源的质量,即自身审美价值或历史文化价值的高低;2、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3、旅游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只有这三方面都好,该旅游资源才具有较高的浏览价值。
3.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主要指标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承载量。市场距离取决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即交通区位的优越性好坏直接影响开发价值。地区招待能力取决于本身的开发程度及配套服务设施。
2.旅游景观的欣赏
实践很强,从感性的角度看:选择观赏位置,主要抓住距离、角度、俯仰三种变化。对于同一景观,远近、高低各个侧面,观感不同,考虑天气、气候影响要善于把握观赏时机,雄、奇、险、秀分别是泰山、黄山、华山、峨眉山特点的反映。主配、层次、框景、借景等是欣赏园林景观构景手法须抓住的特点。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要须从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去人化自然以达景观欣赏的最高境界。
1.旅游资源的特性
旅游资源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就类型来说,其具有多样性,就与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比较来说,具有非凡性;可创造性是针对人文景观而言的,包括两类即文物古迹和为发展旅游而兴建的人文景观,而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长存性,即指本身存在的历史长久,又指其使用的无消耗性。
5.城市化
⑴城市化的实质: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⑵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比较:
|
城市化特点 |
原因 |
发达国家 |
起步早,逆城市化 |
工业化早,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基础设施完善 |
城市化水平高 |
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乡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 |
|
城市发展较合理 |
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合 |
|
发展中国家 |
起步晚,发展快 |
二战后才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
城市化水平低 |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
|
城市发展不合理 |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
⑷原理应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浪潮一浪接着一浪。但城市的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导致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多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对症下药。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由49年的10.6%到2002年的39.1%,水平不断提高,但问题也接踵而来。针对本国国情,中国制定了城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大城市――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要郊区城市化或逆中心化;中等城市――充分合理发展,小城市――合理发展,改变工业布局和城市人口的分布;乡镇――积极推进城镇化水平,尽可能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乡镇协调发展的好路子。
4.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的范围相对较大;而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比较小。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城市的服务范围。
3.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分布规律:根据付租能力和地租的高低,商业区一般分布在市中心和交通干线的两侧及街角路口处,以市场和交通最优为原则。工业区趋向于向市区外缘移动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见图表:
2.城市的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因素是本单元的重点,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图解),在自然因素中,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在社会经济因素中,自然资源、交通运输自古至今一直对城市区位产生重要影响,军事、宗教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明显减弱;而科技、旅游等因素对城市区位影响已明显加强。
1.城市地域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平原地区多呈集中式,谷地中多呈条带状或放射状;在河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多呈组团状。其关系图如下:
5.人口迁移
(1)对一个地区来说,人口迁移和出生率、死亡率一样,是人口数量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增减的影响比较平稳,迁移则因为人类的自主意识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人口数量、素质及其结构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且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逐步下降,人口的自然增长将会减慢,未来人口增长和分布将更多地与人口迁移有关。按地理范围可分为国际迁移及国内迁移,按迁移方向可分为农村到农村、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城市到城市的迁移。
(2)影响迁移的因素:有气候、土地、淡水、矿产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但当前社会经济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引起的人口迁移,如目前由农村到城市的迁移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城乡之间收入的巨大差异,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城市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是迁移的原因;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提供了迁移的便利,也减少了不必要的迁移;还有因文化教育、婚姻家庭原因的人口迁移;再就是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政治原因造成的迁移。
(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2)中所述;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对迁出地来说,加强了对外联系,缓解了人地矛盾;对迁入地改变了落后地区的面貌,对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矛盾和城市的环境问题。
如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对城市的发展和繁荣起了积极作用;同时民工的劳务收入、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改善农村经济,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如住房、交通、治安等,影响社会的安定。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可采取“三三制”分流措施:①三分之一有序地进行出国、出省、出县、出村的劳务输出;②三分之一离土不离乡,被乡镇企业就地消化吸收;③三分之一因地制宜地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和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帮助农民致富。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