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4.读图3.3,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荒漠化快的人为原因是 。
(2)A地沙漠名称是 。
图3.3
(3)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
(4)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措施是
。
解析: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比较严重,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导致超载放牧植被破坏。从图中位置可判断A为我国最大的沙漠。土地荒漠化加快使华北地区出现了沙尘暴现象,对此人们应植树种草、合理放牧。
答案:(1)植被破坏,超载放牧等。
(2)塔克拉玛干沙漠
(3)沙尘暴
(4)植树种草、轮牧休牧
13.填写表3.3比较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并联系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解释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
表3.3
土地资源类型名称 |
主要分布地区 |
||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
干湿地区 |
主要地形类型 |
|
耕地 |
|
|
|
林地 |
|
|
|
草地 |
|
|
|
未利用土地 |
|
|
|
(1)填写上表。
(2)分布差异的原因是 。
解析: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季风区,这里降水丰富,以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这里降水量少,气候比较干旱,主要地形区以高原、沙漠、戈壁和石山为主。
答案:(1)
土地资源类型名称 |
主要分布地区 |
||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
干湿地区 |
主要地形类型 |
|
耕地 |
季风区 |
湿润和半湿润 |
平原、丘陵 |
林地 |
季风区 |
湿润和半湿润 |
山地 |
草地 |
非季风区 |
干旱和半干旱 |
高原、盆地、山地 |
未利用土地 |
非季风区 |
干旱和半干旱 |
沙漠、戈壁、石山 |
(2)冬夏季风的影响和地势高低的悬殊,地形多样
12.下列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确的是( )
A.在陡坡上开垦梯田
B.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尽可能地增加放牧牲畜的数量
C.洞庭湖大面积围湖造田
D.农村新建住宅,尽可能选择荒坡地
解析:在陡坡上不适宜开垦梯田。因为随着坡度的增大,修筑梯田的工程量会逐渐增加,而所得梯田的面积会逐渐减小,耕作的难度也加大,所以,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为了提高草场利用率,应该尽可能的将放牧牲畜的数量和牧场的大小协调起来,让草场得到有效利用和循环发展。洞庭湖能够对长江水起到蓄积水量的作用,如果在湖边大面积围湖造田,就会降低湖水的蓄积效果,当洪水来临的时候发生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农村可以充分利用荒坡地来新建住宅。
答案:D
综合•应用•创新
11.我国的草地多分布在( )
A.北方干旱、半干旱的高原、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
B.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
C.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
D.东部季风区的丘陵和盆地
解析: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答案:A
10.我国的经济林主要分布在( )
A.东北林区 B.东南林区 C.西南林区 D.“三北”防护林
解析: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为天然林区,东南林区为经济林区。
答案:B
9.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问题是( )
A.由于大规模地“开源”,使土地面积不断增加
B.由于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耕地面积迅速减少
C.近几年来,我国土地没有变化
D.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使耕地迅速减少
解析:由于水土流失、沙漠侵吞、盲目开发,我国耕地迅速减少。
答案:D
8.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方的耕地以( )
A.旱地为主 B.水田为主 C.林地为主 D.草地为主
解析: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北方的耕地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答案:A
7.下列地区中,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的是( )
A.内蒙古高原 B.长白山区 C.四川盆地 D.塔里木盆地
解析: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四川盆地内部地势低平,水热条件充沛,成都平原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答案:C
6.我国林地主要分布在( )
A.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
B.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C.华北、西北和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青藏高原以及西北地区
解析:我国的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山地在我国的分布主要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西南横断山地以及东南部武夷山等山地。因此林地在我国具体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宜发展林业。
答案:B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