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2、研究型学习小组欲测定某铜矿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的质量分数。现称取15g该铜矿样品放入烧杯中,在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假如铜矿中的杂质不予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为85.8g.试求:
(1)铜矿中碱式碳酸铜的质量分数
(2)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4HCl=2CuCl2+ CO2↑+3H2O)
11、做菜用的一种嫩肉粉,其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肉质松软、鲜嫩。小明发现将拌了嫩肉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并加入食醋等调料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他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Ⅰ、小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之外,还可能含有水蒸气和CO2。
他设法收集气体样品并除去醋酸气体后,用右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气体依次通过A、B两试剂瓶后,发现A瓶质量增加,B瓶中有白色浑浊物产生。(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实验结论:该气体中一定含有 ;
Ⅱ、小明对二氧化碳的来源做出了两种猜测:
猜测① 二氧化碳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受热分解产生的;
猜测② ;
针对以上猜测,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请你填写下表)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1 |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热到不产生气体为止,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
试管口有小水滴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猜想①正确 |
实验2 |
|
|
猜想②正确 |
Ⅲ、查阅资料:在百度网页中输入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可以获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再根据实验Ⅰ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Ⅳ、实验Ⅰ中有白色粉末剩余,请用两种化学方法来验证剩余粉末是碳酸钠(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方法一: ;
方法二: 。
10、(4分)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时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H2、CO、CH4、NH3四种气体,请按要求答题。
(1)从不同角度指出四种气体的相同之处:
① 。
② 。
(2)将其中任意一种气体与另外三种气体进行比较,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① 。
② 。
9、(5分)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C、D、G为单质,且G是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其余为化合物。A是地球上最多的液态氧化物,F与H的组成元素相同。J不溶于水,是常见的重要的建筑材料(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均已略去)。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 、D 。
(2)C→F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3)写出E+F→G+H的化学方程式 。
8、(5分)氢气具有还原性,能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H2+CuOCu+H2O,某同学为了验证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产物,设计了如下由A、B、C三部分组成的实验装置。
|
(1)写出“a”所指仪器名称 ;
(2)能确认反应生成水的实验现象是 ;
(3)在实验室里利用A装置还可以制取那些气体? (只要求答一种)
(4)本实验缺少的仪器是;除此之外,上述实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是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更严格更科学,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
7、(4分)A、B、C三种元素的粒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A B C
(1)当A、B为原子时,X= ;Y= ;
(2)C表示的粒子符号是 ,该元素与B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由 (填“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6、某一溶液由盐酸、碳酸钠、稀硫酸、氯化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现向该混合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钡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体积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溶液中含有硫酸或盐酸,也可能两种酸同时含有
B.该溶液中不可能含碳酸钠
C.该溶液是否含氯化铜不能确定
D.该溶液的组成只可能有一种情况
5、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完全反应后,再过滤。下列情况不可能存在的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Fe2+、Mg2+
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Fe2+、Mg2+
C.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Fe2+、Mg2+
D.滤纸上有Ag、Cu、Fe,滤液中有Fe2+、Mg2+
4、下图是“尾气催化转换器”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的微观示意图,其中不同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
B.图中的反应物全部是化合物
C..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式不可再分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
B.碱性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C.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D.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