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黄河冲出晋陕后,转身东流,进入河南省,在 以下,河床高出地面,成为“ ”,当地人民采取治理措施是 。
1.河南省土地面积约 万平方千米,人口近 亿,是全国人口 的省。
13.(1)龚嘴 丹江口 三峡 葛洲坝 五强溪 (2)大渡河 岷江 嘉陵江 乌江 湘江 (3)青 藏 川 云 渝 鄂 湘 赣 皖 苏 沪 (4)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高原山地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5)南水北调 华北平原 B(或丹江口) 14.巴颜喀拉 渤 (2)渭河 汾河 (3)一 二 落差 水能 龙羊峡 刘家峡 三门峡 小浪底 河南 (4)7 地上河 下游 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大量泥沙淤积而成 中游
1.A 2.C 3.D 4.C 5.C 6.D
7.D 8.C 9.B 10.C 11.B 12.C
1.长江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
A.青海四川 B.青海西藏 C.四川西藏 D.甘肃四川
2.塔里木河汛期出现在夏季是因为( )
A.夏季降水丰富
B.夏季地下水丰富
C.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较多 D.夏季湖泊水补给丰富
3.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的是( )
A.长江
B.珠江
D.黄河
D.塔里木河
4.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是( )
A.青海湖 B.鄱阳湖
C.洞庭湖 D.太湖
5.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京航运河
D.北海波罗的海运河
6.“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支流多、流量大
B.流域广、汛期长
C.湖泊调节洪水能力差
D.河道特别弯曲、水流缓慢
7.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 )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中南地区 D.西南地区
8.黄河被誉为“母亲河”,下列并非母亲河的“奉献”的是( )
A.塑造了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和华北平原
B.为流经地区提供灌溉水源
C.流经黄土高原,在中下游形成了“地上河”,有利于“引黄淤灌”
D.中上游水能丰富,有利于水电站的建设
9.我国属于北冰洋水系的河流是( )
A.黑龙江 B.额尔齐斯河 C.塔里木河 D.乌苏里江
10.下列四条世界著名的河流中,表示长江的是( )
11.长江、黄河的分水岭是( )
A.唐古拉山 B.秦岭
C.祁连山 D.大别山
12.长江与黄河上中游河流的共同特征为( )
A.流量大 B.有结冰期 C.水能资源丰富 D.含沙量大
3.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源头①发源于 _________ 山北麓,注入④ _________ 海。
(2)支流②为 __________河,③为 ___________ 河
(3)黄河上游流径我国地势第 ______、 _____ 级阶梯交界处,河流_______大,是黄河_________ 最集中的地区,因此建有水利枢纽a __________ ,b ___________ 。中游已建成的水利枢纽C是 ___________ ,正在建设中的水利枢纽d是_______省的 ____________。
(4)读上图,因河床高出地面 ________ 米以上而称为“_________”。此种现象在黄河的 ___________ 段(A至B或B至C)最为明显。其形成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而要从根本上治理图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在 _____________ 地区大力植树造林,综合整治。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发源于青海省 _______ 山,注入 _______ 海,自西向东依次流经 _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等四大地形区,总落差达到______ 米,因此 ______资源非常丰富。
(2)长江流域的水灾多发生在 ________ 地区,因为这里地势 _________ 、水流 _______、泥沙 _______、排水 _________ ,一遇暴雨,洪水难以宣泄,往往泛滥成灾。
(3)九八年夏季,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后,秋冬季节,云南、四川等部分地区开始封山育林,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红笔画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
(2)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观察此线同 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走向近似,同时此线又同(气候分区) _______ 区和 __________ 区分界线走向基本一致。
(3)图中位于外流区域的河流主要有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_ 河等,这些河流受气候影响,水量________,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_________ ,汛期主要在 _____ 季。
4.我国外流河的水量变化,深受______气候的影响,汛期大多集中在______季节。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